當中國的企業開始大量籌辦大學的時候,也是大學教育病入膏肓之際。
吉利大學、金蝶顧問學院、攜程大學、麥當勞漢堡大學、真功夫米飯大學等等,這些都可以被理解為企業和企業家們在努力培養自己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同樣,它也可以被理解為企業無法尋找到大量適合自己的人才。創新工場的李開復質疑道,“我不會說這些企業不該辦大學而批評他們。如果因為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大學課程設置得不好,那么,我覺得有問題的是大學,而不是企業。”
這就是當今中國大學教育的現狀:企業招不到人才,畢業生找不到工作。
在企業拼命挖掘人才的時候,在中國“象牙塔”里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已經在遭遇聲勢浩大的“就業難”問題——2010年,等待就業的中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有630萬,2009年是611萬,當年就業率為68%,待業人數196萬。如果加上前幾年沒有就業的大學生,2010年人才市場上大約有1000萬左右的大學生在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
“就業難”正在成為一個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根據麥肯錫公司剛剛發布的2010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2010)》顯示,中國大學生僅有10%符合跨國公司的人才要求。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對于失敗的大學教育有著一針見血的批評。“就教學質量而言,大學教學內容陳舊,與現實脫節。很多大學教師依然用五年前的東西來教今天的學生。這樣,學生沒出門就落伍了,因為教他的老師早就落伍了。”
誰來當BOSS? 上海松江商學院市場營銷專業2010年應屆畢業生張華(化名)決定去最后搏一把,借來同學的正裝,前往學校禮堂參加“誰來當BOSS”選拔活動。這是一個面向大學三年級和四年級學生選店長的比賽,選出的學生首先從銷售員做起,一年后表現優秀可晉升為店長,并可獲得部分股份,實現大學生從就業到創業的過程。
本文發表于博銳管理在線| http://www.boraid.com/darticle3/list.asp?id=138064|11
“誰來當BOSS”是上海珈程服飾有限公司舉辦的?偨浝硗跸急硎,這是公司挖空心思想出來的優秀人才選拔辦法。之所以如此急迫,因為王霞在2009年計劃投入18億元資金打造全新時尚品牌“城市第八天”,主要是為了快速建立自己的人才隊伍。
出生于1977年12月的王霞,是江蘇典型的“富二代”,家族擁有龐大的制造工廠和貿易公司,在英國留學時和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的女兒是同學。她在留學時經常打工,有著豐富的企業管理和用人經驗,“企業用人需要節約成本,往往要用剛畢業的大學生。但是,經常會出現矛盾的時候,剛畢業的大學生也問題多多。”
“我也是沒辦法了,才會辦這樣的活動。對社會人來說,可能很多東西是不需要學的,判斷力、應變力、溝通力、創新力等。但是這些都是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也是大學生缺乏的。” 王霞說?紤]到現狀,王霞想出了“誰來當BOSS”這個創意。這個創意的目的就是選拔合適的人才,經過培訓之后能夠上手。
這其實是個矛盾,在王霞看來,在大學里學的東西都是有限的,畢業生都需要再培訓,但是企業也不可能把自己當作培訓基地。
不過,可能王霞沒有注意到的是,除了也做很多校園選拔之外,還真的有很多企業不僅大量投入培訓,甚至開始創辦自己的大學。這些都是企業自己籌辦的,目標多是為自己的企業培養人才,有些注重技能培訓,有些則為社會培養高等人才。
這的確是一種悲哀。當企業迫不得已開始考慮自己培養大學生時,人們不得不懷疑,中國的高等教育是不是能夠及格?
這一悲劇的結果是,當企業不惜血本在尋找和培養人才的時候,大量的畢業生找不到出路!∽屛胰肼毎
“如果再得不到這個機會,我就只能回陜西老家了。”張華說。由于是外地生源加上非“211”的大學,直到6月15日他還沒有簽署就業協議。“心里挺急的,家里給我的壓力也很大,輔導員也催了我好幾次,希望我趕緊找個單位簽了,先就業再擇業,因為我不簽就業協議會影響到班里的就業率。”
在此之前,張華面試了28家單位,但是沒有一家是相互滿意的,“當然,看不上我的比我看不上的要多。”張華說,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對專業知識理解不夠,對營銷業務不甚了解,這些是最主要的拒絕理由。
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期對全國1044家用人單位的調查中,“缺少實習經驗”以51.7%的比例排在用人單位拒絕應聘大學生的第一大原因,其次是“專業技能水平低或學習能力不強”(43.3%),第三是“專業不對口”(40.4%)。
根據麥可思所做的《2009屆大學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顯示,大學生離校時掌握的能力的提高幅度低于工作要求達到的水平的升高幅度,“211”院校畢業生離校時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為53%,非“211”本科院校為52%,高職高專為51%。
面對就業難的窘境,大學畢業生除了把自己的簡歷打扮得更漂亮,也從未向現今這樣認真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并提前做出準備。這也許是就業難這一負面消息的正面利好。
楊波明狠狠地把剩余6份制作精美的求職簡歷撕成粉末,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宿舍樓5層的陽臺向窗外扔出去,看著如雪花般飛舞在夕陽下的片片紙屑,他大聲喊:“見鬼去吧!我再也不會用你們了!”為了找工作,他花了大約5000元的“求職費用”:著裝費、簡歷費、交通費、餐費,還去做過一次“牙齒美容”。
楊只是今年要從校園走向社會的中國630萬大學畢業生中的普通一員,在經歷了30多次的面試之后,終于在北京某小廣告公司得到了一個策劃的職位。7月15日,將是他正式報到上班的日子。“我對工作單位有三個要求,就是工作地點要在北京、月薪不少于2500元、具有很好的發展空間。”楊波明對自己的職業規劃是做企業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