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FP供圖
北京的夏天,早上8點,太陽已老高了。“三十幾度的溫度讓人難受死了,車上還這么擠。”在北京大望路工作的小王抱怨個不停。從四惠到大望路這短短的幾站,坐公交需要三四十分鐘。“車太堵了,每天都是這樣。”
“北京太大了,不適合生活和工作。公司在中關村,客戶在在國貿,坐地鐵一個多小時。同樣一個小時,基本可以在濟南從南跑到北,從東面跑到西。”2008年畢業之后來北京工作的劉文源(化名),現在回了山東老家,在棗莊的某警區做宣傳工作。
“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簡稱)”,逃離抑或是堅守?現在的年輕人,面對中國一線城市,正上演著一出現代版的《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追逐夢想
作為中國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有著其他二線城市難以比擬的優勢。這里有更多的就業機會,有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有豐富快速的資訊,也有著很多年輕人兒時的夢想。
據今年零點研究咨詢集團發布的“中國城市和農村居民流動意愿調查”顯示,如果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仍有近半數城鎮居民將北京、上海和廣州作為首選居住地。其中,97%的北京、上海和廣州的受訪者希望,自己仍居住在這三個城市。
今年剛從湖南大學新聞學專業畢業的董思思沒有選擇待在湖南老家,而是選擇了北上北京。“本科畢業之后,同班同學,到北京的有十來個,多數在媒體工作。”北京的就業機會要比老家要多一些。比如媒體這一行,老家也就是本地的日報,沒什么選擇,而北京的選擇則要多一些。”
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農村受訪者認為:如果他們出生在城里并一直生活在城里的話,生活會比現在好。在18~30歲的年輕人中,這一比例更是達到了77.2%。
鞏向寶的老家在山東省泰萊平原一個小村莊,2004年他考上了北京的一所二本學校,從2005年就打算在北京創業。“大二的時候,給一個電腦店的老板打工,雖然沒什么報酬,但主要是學習技能和積累經驗,為以后的創業做打算。”畢業之后,鞏向寶和幾個同學在房山區良鄉合開了一家三星手機專賣店。
“回去有什么發展前途呢?在北京打拼個五六年再說。”鞏向寶感覺,雖然現在沒什么成就,但是店面開張了,總是有了盼頭。
今年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的張書民也來自農村,他選擇了逃避“北上廣”。在張書民看來:有的同學選擇去了上海,有的同學選擇去了北京。對于他們的選擇,自己并不羨慕,畢竟每個人的家庭條件和人生追求不一樣。
對于自己現在生活、工作的環境,張書民感覺很滿意。自己的住處是公司給租的公寓,每個月象征性地交30元。本科生是四人間的宿舍,研究生是兩人間的宿舍,博士則是三室一廳。從宿舍到工作單位,騎自行車僅需十幾分鐘,偶爾還可以去海邊游泳。
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任遠曾表示:過去那種“千軍萬馬擠獨木橋”、一心往一線城市奔的擇業觀開始松動,發展機會、收入水平、社會福利等成了青年擇業時綜合考慮的因素。理性的、多元化的擇業觀有助于青年自我實現。創業明星馬云沒有堅持在一線城市上海發展,而將創業和發展的地點選在二線城市杭州,正是出于對自身發展的理性判斷。
堅守還是逃離
一線城市中高額的房價、擁擠的交通、巨大的工作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是生活在北上廣的年輕人無法回避的。尤其是飛速飆升的房價,讓很多年輕人求得一個“蝸居”的想法,都變得相當奢侈。
搜狐網做了一份調查——“關于‘北上廣’,你最痛恨的原因是哪個?”共列舉了四個選項。有13585人選擇了“買不起房子”;有939人選擇了“找不到工作”;有7908人選擇“制度的不公正”;另外2571人則選擇了“幸福性價比太低。”
2009年從東北大學畢業后,趙明來到北京工作。他不打算在北京長期待下去,而是準備回老家自主創業。“來這邊工作,主要是學習經驗,長長見識。”
“北京的房價實在太高了,光首付就得好幾十萬元。如果打算買房子,基本上就被房子套牢了。如果有這筆錢,還不如將其作為自己創業的啟動資金。再說,自己的老家在沈陽,朋友也大多在沈陽,創業的話,條件要好很多。”
與那些剛畢業的“北漂族”相比,曹華山算是老員工了,他已在北京工作三年,現在中關村附近的北方科訊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工作。“剛來的第一年,雖然也感覺到了壓力,但是沒現在這么大。那時心氣也高,想干出一番事業。”
工作一年之后,曹華山感覺到了來自家庭、生活、工作等方面沉重的壓力。家里的父母盼著自己能夠早日成家立業,曹華山也想過成家立業的問題,但是看看北京動輒上萬元的房價,再想想自己的收入,再干十幾年也買不起。
現在他打算在山西老家買一套房子,如果自己在北京發展得好,就把老家的房子賣掉繼續留在北京發展;如果發展的不好就離開北京,回老家自己創業。“畢竟自己能夠打拼的時間也就那么幾年”。
曹華山剛來北京的時候,公司在清華園附近有職工宿舍。“現在剛來的員工則需要住地下室了,條件更艱苦。”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些人在繼續追逐著自己的夢想,有些人則選擇了離開。
北京銳智陽光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曾聯合激動網對京滬穗三地外來打工人員作過一項調查。調查顯示:25.4%的受訪者明確表示,考慮過要離開這座城市。持此觀點的三地居民以北京所占比例最大,達到了37.0%;上海和廣州持此觀點的受訪者,在當地所占比例分別為16.3%和24.9%;明確表示會回逃離的受訪者,占43.9%。此外,還有30.7%的受訪者表示未曾考慮過“逃離”。
大學畢業后,抱著做一番事業的想法,2008年10月,劉文源(化名)來到北京闖蕩。“當時感覺北京的機會多,發展前景也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008年正好趕上金融危機,再加上快到年底了,各大公司都不招人,劉文源錯過了招聘的黃金時間。“有招聘意向的公司,工資也只有2000元左右。而自己當時的心理預期是每個月3000元。”
經過摸索,他知道了北京是個啥地方,“這個地方人人才濟濟,不缺有錢的,不缺有權的,不缺有才的”,“要想在北京能立住腳,必須能有別人所不及的能力才行,單位少了你就玩不轉,那到哪也能找到好工作。”
“北京的房價實在是太高,有一次自己在地鐵看到一個廣告,上面的房價很便宜,心里很激動。結果一看,房子在昌平。”
四川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所長胡光煒曾表示,年輕人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實現個人的“效用最大化”難度較大。過度激烈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會催生奮斗動力,但時間久了,人便會逐漸回到現實中,經過幾番分析比較,很大一部分人都會選擇轉戰到環境相對寬松的二線城市來實現人生目標。
“北京很好很大,但沒有一片是屬于我的。”劉文源說,而如今在濟南,“能找到自己的所屬。”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