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本市多所高校在郊區建立分校區,或整體搬遷,憑借人才、技術優勢匯入區域創新。但與此同時,不少家住市區的教師也開始了“班車生活”,兩頭奔波,原先與學生的朝夕相處,如今成了來去匆匆。近日,一位大學新生在校園網上發帖道出不少同學的心聲:“好幾次課后想請教老師問題,趕到門口卻只見背影,很失望。”
大學校區遠了,老師“遠”不得。如何破題,成為高校回歸育人本源的關鍵所在。
畢業了,老師還是陌生人
十多年前畢業于華師大中文系的潘先生至今難忘,當年許多名師大家就住在學校周邊的師大新村,晚飯后麗娃河畔,常能遇見與愛人攜手散步的老師。“我們向老師請教專業問題,老師、師母給我們講自己的人生感悟,講校園各處的典故趣事,感覺如沐春風,這就是我心中的大學。”
如此朝夕相處,在今天的校園中已很難見到。近年來,為了地區、高校長遠發展考量,本市多所大學整體或部分搬遷至距離市中心較遠的郊區。如上海海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整體搬遷至臨港新城;上海交大、華東師大入駐位于閔行的紫竹科學園區;復旦微電子學院、交大信息安全學院、上海中醫藥大學扎根張江高科技園區。
由此,部分離校較遠的老師開始了“以班車為核心”的教學生活。有個別甚至踏著鈴聲進教室,為趕班車提前5分鐘下課,還有的為了方便,將原本一周兩次的課調到一天,讓學生連軸轉,更別說與學生課后交流、共游校園了。今年剛工作的小林遺憾地說,“畢業了,我和專業老師還是陌生人。”
“我們常提‘大學之風’,其實,老師與學生多多親近,為人風骨、學術規范,甚至人生發展的明確目標都在不知不覺中浸潤學子心田,這才是大學育人的根本,是網絡交流等手段無法完全取代的。”二十一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坦言,與老師交流過少,難以體會更加豐沛的大學精神,也是很多學生一進大學就陷入迷茫的原因之一。因此,克服距離的阻礙,讓更多老師“回到”學生身邊,已成當務之急
讓老師“回到”學生身邊
既然關鍵之處在于老師住得遠,為何不借鑒不少國外大學的做法,直接配上教師公寓,讓老師在校園內或周邊安家,與學生的交流水到渠成?學校方面也有苦衷,一方面,許多教師配偶的工作崗位、子女的學?赡芘c大學所在地南轅北轍,讓其舉家搬遷并不現實;另一方面,如果無條件或低價給予老師校園周邊住房的產權或長期居住權,實際上是倒退回了“福利分房”,在房價較高的當下,這顯然是學校辦學經費難以承擔的。
據了解,在住房方面,不少學校已有初步探索,如為青年教師提供校內宿舍,在2年內只需支付極低的房租,到期后必須搬出,讓新進教師入住,形成流動機制;或者校方出面,與周邊樓盤開發商洽談“團購”,給自愿購買住房的教師一定折扣。同濟大學汽車、軟件、機械等十個專業萬余名學生在嘉定校區學習生活,為了讓更多老師留在校園,學校專門備下38間教師客房,里面洗漱用品齊全、被具干凈舒適,老師只需前一天網上申請,即可住下,方便參加更多教學、學生社團活動。目前,教師客房入住率每天超過50%。遇上考試前夕,主動留下為學生答疑解惑的老師更多,38間房“客滿”后,學校負責幫老師聯系附近賓館、招待所,費用全部報銷。
在教學管理體制方面,許多學校要求教師公布“接待日”,每周規定時間“留守”辦公室,方便學生上門請教;增開校車班次,讓老師放心晚歸。復旦大學推出“寢室導師”制度,首批在物理系試點。全系43名教授或副教授中,通過報名選拔出29位,與系里29個寢室一一結對,師生交流形式更為多樣。
當老師,為學生付出是天職
“愛學生、以學生為本是教育的核心、教師的天職,距離不是障礙,更不是借口。”上海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胡申生認為,讓老師與學生走得更近,改善客觀條件是一方面,老師的敬業精神更重要。“學生心中都有一桿秤,你付出了,學生的點滴成長就是回報。”
位于松江大學城的東華大學,學生曾在校園網上評選“最受歡迎的十大教師”,許多同學把票投給一位60多歲的數學教授。每周5個工作日,他有3天時間住在“教師之家”,方便解答學生提問。當被問及為何如此“投入”,他表示,喜歡和學生在一起,享受這個教學的過程。
上海大學法學院研一學生小章記得,當時剛進;I辦新生辯論賽,戰戰兢兢聯系學校一位知名教授來當評委,教授一口答應,當天頂著瓢潑大雨準時趕來,精心點評。后來才得知,那天這位教授在浦東開會,為了抓緊時間,沒吃晚飯就招了輛出租車趕回寶山校區,晚上八九點比賽結束后,同學們圍著他熱烈討論,等到想起回家時班車早沒了,只能繼續打車,兩張出租車發票金額加起來300多塊錢。“知道后非常感動,永遠不會忘記老師對我們的心意”,小章說道。
也有專家指出,讓老師與學生走得更近,同樣離不開社會各方對教育本質、規律的深入理解和支持。只有如此,學校布局規劃、教學評價體系、教師激勵機制、后勤保障等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解題。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