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松江區泖港鎮新建村村民徐輝喜如愿成了鎮里的一名聯防隊員,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這對上有患病老母、下有求學女兒的他來說,有了穩定收入,沒了后顧之憂。
據了解,去年,泖港鎮通過完善企業就業、宜農就業、居家就業、季節性就業等 “立體式”就業模式,不斷拓展就業渠道,幫助近2400名就業困難群眾重新找到了工作。今后五年,泖港鎮每年還將新增就業崗位1500個,力爭讓每一名 “有就業愿望,有就業能力”的居民都能就業。
泖港鎮黨委書記孫月芳告訴記者,為扎實有效地推動全鎮 “立體式”就業工作,該鎮專門搭建了 “立體式”就業信息平臺:建立了村、鎮兩級未就業人員信息庫。做到一戶一檔、一人一表、 “一站式”受理求職登記制度,重點做好34名區級和185名鎮級 “就業困難人員”的界定推崗工作;建立未就業人員勞動就業誠信測評機制、就業推崗和信訪人員推崗錄用信息反饋工作臺賬,第一時間掌握動態就業信息;建立企業用工信息員隊伍,聘請了50名企業人事干部為企業用工信息員,覆蓋37家100人以上規模企業和該鎮東西兩個工業區69家中小企業,形成了完善的企業用工信息網絡。去年,睿途科技公司8次發布招工信息,該鎮有關部門獲悉后,積極配合推崗83人次,最終有35人順利就業上崗。據了解,去年泖港鎮有38家企業通過這一信息聯動機制錄用了該鎮401名就業困難人員。
值得一提的是,泖港鎮在積極開展 “立體式”就業培訓的基礎上,還著力拓寬 “立體式”就業門路,專門組建了泖港鎮居室保潔服務社,在松江城區設立家政服務窗口,近800名農村無業村民在城區重新找到了工作。今年47歲的張惠珍原來在鎮影劇院打零工,影劇院關閉后,她到多個企業應聘但都沒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一直待業在家。在參加該鎮組織的家政服務培訓拿到上崗證后,順利通過試用期獲得雇主的認可,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原本窘迫的家庭經濟狀況也隨之大為好轉。
不僅如此,泖港鎮為推進大齡失地農民就業,還積極針對部分企業,開發季節性臨時就業,推動手工型、家庭作坊型就業,建立了12個村 (居)委季節性用工組織,通過對接詩蒂等企業,尋攬手工加工產品的 “訂單”,農民不進工廠也能實現就業。如新龔村結對“詩蒂”,失地農民扎起了蝴蝶結;新建村對接“黑田”,大齡婦女做起了翻手套活;腰涇村對接 “塔匯針織”,姐妹們縫接羊毛衫,每月收入較為可觀。據統計,去年全鎮有142名就業困難人員從中獲益。
“立體式”就業模式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更是讓泖港居民吃上了一顆 “定心丸”。據鎮社保所所長沈堅平介紹,近幾年,該鎮的社會救助 “一口上下”機制不斷得到完善,分類救助不斷強化,生活、醫療、助學、住房救助工作進一步規范。尤以助學救助為例,自該鎮開展百家企業結對百名貧困大學生活動以來,已成功結對87名貧困大學生,累計獲得救助資金70萬元,讓鎮里一大批學子受益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