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生意不景氣,便在老鄉的指點下,改行做起了化工原料“生意”。不過,此“生意”非彼生意,在滬注冊的“皮包”公司根本無貨,卻膽大妄為地在網上大肆刊登銷售化工原料的廣告,僅僅半年時間就騙了上海、北京、江蘇等地20多家公司,涉案貨款近50萬元。
日前松江公安分局遠赴福建抓獲3名犯罪嫌疑人,警方正在進一步審理此案。
網絡詢價 付錢買貨遇上詐騙公司
回憶起半年前的受騙過程,在上海一家公司工作的小許仍記憶猶新。那是去年的9月初,公司固定的供應商斷貨,公司急需一批化學原料。
小許便在互聯網上尋找供應商,在一家網站上看到“上海炫鋒貿易有限公司”銷售化工原料的信息。網頁上有該公司圖片,寫著“這是一家專業從事化工原料及產品的合資企業,公司技術力量雄厚,產品質量上乘。 ”
看到“炫鋒”信息制作精美,又有公司急需的丙烯酸,報價比市場稍低一點,小許便撥打了網頁上的聯系電話,洽談購買事宜。一位姓周的銷售經理接的電話,稱該公司丙烯酸貨源從日本進口,小許的進貨量太小,必須先付款才能發貨?紤]到公司急需原料,運輸車暫時周轉不過來,無法自提貨物,小許的公司便答應了。
隨后,周經理向小許所在的公司傳真了“炫鋒貿易”的公司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及購銷合同等資料,并通過傳真簽訂購銷合同,承諾收到貨款后即發貨到指定地點。
就在小許所在的公司按對方要求向其指定的公司賬戶匯出2萬元貨款后,卻遲遲不見對方發貨。小許一遍遍撥打“炫鋒”的聯系電話,起初對方稱量少要拼車,后來又稱貨已發出……但一個多星期過去了,小許公司購買的丙烯酸依然毫無蹤影。
此時,小許再用固定電話打過去,對方的號碼永遠是忙音。換手機撥打,電話總算通了,可那位周經理仍找出各種理由搪塞。這時,小許確信自己遇上了騙子,向公司匯報后,立即趕赴松江經偵支隊報案,希望警方能幫助他們找到犯罪嫌疑人。
警方查實 兩家“公司”注冊地址相同
無獨有偶,就在小許公司報案前4天,已有一家北京公司委托律師到松江報案。同樣反映在網上購買化學原料,與一家名叫“上海穆豐實業有限公司”用網絡傳真簽訂合同,9萬元貨款全額付清,貨卻遲遲不到。
兩起報案雖涉及不同公司,但公司的注冊地址卻一模一樣。其中,有著什么樣的蹊蹺嗎?
偵查員接報后,立即趕往注冊地進行調查。并案調查發現,“穆豐實業”和“炫鋒貿易”均在去年4月由同一家代辦公司在上海注冊。兩起案件確系同一伙犯罪嫌疑人作案,松江經偵支隊立即組成專案組,調查犯罪嫌疑人的真實身份。
據注冊公司的代理人稱,兩家公司由一名客戶提供了一張身份證,并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支付兩家公司的代辦費。代理人從未見過客戶,雙方一切事宜都是通過電話溝通。等公司注冊業務辦妥后,代理人便按照約定,將兩家公司的工商登記、公章、公司賬戶等資料通過快遞的方式郵寄給客戶。
三人團伙 平日深居簡出形跡隱秘
嫌疑人究竟隱藏在哪里?警方開始了長達兩個多月的追蹤。在調查涉案公司的賬戶時,偵查民警發現每有一筆資金入賬,很快就會被人用網銀快速轉入多個私人銀行賬戶,而后便在異地的ATM上取現。而監控錄像也拍下了嫌疑人的取款過程,警方尋線追蹤,趕赴三明調查取款人的真實身份。
在當地警方的協助下,去年12月,偵查民警找到了嫌疑人租住的小區日夜守候,兩天里嫌疑人居然從未下過樓,莫非他們此刻并不在屋內?在小區尋訪調查的民警掌握了嫌疑人的手機號碼后,從中悟出玄機。原來這伙人平日白天很少出門,買米等生活用品都是打手機叫店主送貨,雖然住在7樓,但警惕的他們往往在5樓接貨。
確定嫌疑人就在出租屋內,偵查員決定收網。去年12月19日,在三明已守了整整11天的偵查員,成功抓獲余某、張某、蘇某在內的3名犯罪嫌疑人。但狡猾的嫌疑人明顯留了一手,他們銷毀了一部分證據,并在落網后堅稱自己與化工原料詐騙案毫無關系。當警方把其他證據擺在嫌疑人面前時,嫌犯供認不諱。
余某坦言,在等待“魚兒”上鉤的過程中,為免自己的犯罪行徑暴露,三人極少出門,平日就靠著成箱的泡面過活,閑得無聊時便打牌喝酒消遣,左右鄰居對他們一無所知。在落網前不久,他們還擔心在三明呆久了會被警方抓住,已經在考慮換窩點了,所以才事先銷毀了一部分的證據,不料還是被上海警方抓到。
改行轉型 老鄉教唆學開“皮包”公司
據余某所述,他以前是經營鐵觀音生意的,可并不景氣,便起了改行的念頭?墒裁瓷鈦礤X快呢?經過左思右想,一名“老鄉”給他指了一條路:開家公司“賣”化學原料,可賺不少錢。“老鄉”告訴他,只要花點錢注冊公司,等有人聯系買賣,對方付錢不發貨即可。
余某心知這是違法的事情,但瘋狂的發財念頭使他置法律于不顧。聯合張某、蘇某,三人一拍即合。他們便用買來的身份證在去年4月份注冊好“炫鋒”和“穆豐”兩家公司。為了讓客戶相信自己的公司開在上海,他們還購買了上海的手機號碼。隨后,他們便在三明一間租來的房屋里,開始幕后的“操控”。余某說,平時,三人輪流使用筆記本電腦,將聯系方式及供貨信息發布在網站,上面除聯系電話,其余的公司照片、貨源信息均從網上扒來的。
聯系方式一欄中,所謂“021”開頭的傳真號也是買來的,嫌疑人通過網絡傳真服務商注冊一個賬號,這樣便可以選擇全國任何一個地區的號碼與其綁定作為傳真號。而一個網絡傳真賬號的半年租金僅為300元,有的供應商還提供免費試用期,作案成本低廉。在此案中,“021”的網絡傳真無疑成了嫌疑人詐騙的“幫兇”。
證照齊全 公司賬戶麻痹多名受害者
靠著買來的上海手機號碼對外聯系,三人接到一樁又一樁“生意”,至落網時他們已詐騙了20多家公司,涉案金額高達50多萬元。記者了解到,余某等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為什么能騙倒這么多家公司?
據悉,每當有人詢價,余某等人便給出一個比市場同類產品價格較低的價格,又用網絡傳真給客戶傳去公司的工商等資料。當客戶相信他們確有實力供貨時,余某便趁熱打鐵地要求“先付款后發貨”,否則就不做這筆生意。大部分客戶往往由于固定的供應商斷貨,急需小部分原料周轉,才會在網上臨時尋找貨源,這樣便掉進余某所設的“陷阱”。
據受害者反映,他們一看對方證照齊全,又提供了公司賬戶,便輕信余某等人,很快用傳真簽訂合同,并匯錢等待發貨。
而余某事先用手機號綁定公司賬戶,這樣一來,只要賬戶有錢打進,余某便第一時間用網銀將資金轉到買來的個人銀行卡內,他在ATM機上取現。
拿到錢的余某,篤定地繼續坐等“生意”。此后,不論誰打來催貨電話,起初還耐心地解釋幾句,什么“司機出了車禍”、“包裝破損要重新包裝”,后來干脆將客戶的電話加入黑名單。
20多家公司支付的貨款就這樣打了“水漂,然而并非所有的受害者都會選擇向警方報案。偵查民警在調查中發現,80%的受害者被騙金額一般在2萬元以下,出于金額不大怕麻煩的心理,一些公司便自認啞巴虧。
目前,警方正在一一查證,并努力幫助受害公司追回被騙錢款。
警方支招 多問行業術語免受騙
真的公司資料和公司賬戶,商品低于同類市場價10%,如何辨別其中的真假,讓更多的公司免受化學原料合同詐騙?
偵查員提醒,余某等人做生意并不是100%成功,也有露餡的時候。有一次,一名公司的業務員打電話時多了個心眼,故意說錯一個化學名詞,沒料嫌疑人居然還滿口答應有貨。
余某向偵查員交代,大部分客戶洽談業務時,都只顧著索要公司證件,并沒有詳細追問化學原料的相關知識,僅隨便簡單地問幾個問題。這令他們松了一口氣,畢竟為了行騙,自己和同伙才學了點“皮毛”。對此,警方提醒,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存在風險,企業在交易時應該提高警惕,多追問點行業術語,最好選擇貨到付款的方式,一旦發現上當受騙,不論受騙金額多少,都應該及時向警方報案。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