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李粉根等了一整天,但沒有一位病人上門。
打開診所的抽屜,是一大罐密封的治蛇毒中藥制劑。但連老李自己也記不清,上一次拿出來使用是什么時候。
蛇,江南稻田山野的?,曾令多少農民受苦,卻也成就了老李家幾代人的生計。在松江區車墩鎮,隨便找個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一問便知:“被蛇咬就去華陽橋找老李。”
城市化令松江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蛇的蹤跡漸成稀罕。16歲便從父親手里鄭重接過祖傳秘方的李粉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連蛇也看不到。
但現實就是這樣,當傳統技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等待它的只有被遺忘的命運。就這樣,李粉根成了松江地區最后的蛇醫。
接下“衣缽”
松江區車墩鎮華陽街。
過去站在這里四望,觸目所及皆為綠色農田,如今只有高聲播放流行音樂的成排商鋪。在一家襪店和一家電信通訊店的夾縫間,有條僅能容一人通過的小巷子。小巷深處的平房,就是老李家。
小院一角,被辟為一間獨立的診所。就在這里,老李曾接待過無數慕名而來的蛇咬傷者,最熱鬧的時候,一年要救治五六百人。
“蛇醫這碗飯,既能救人又能掙錢,你要不要?”60多年前,當老李的父親準備讓兒子繼承衣缽時,問了這樣一句話。李粉根選擇了“要”。
這碗飯吃得并不容易。為辨識藥草,李粉根曾翻山越嶺;為認識蛇種,他不得不親自捉蛇。一次在江西捉蛇時,老李避讓不及,被一條已捉到箱子里的眼鏡蛇輕輕一“吻”。頓時,左手臂變成紫青色。連夜乘快車回家治療,總算是保住了性命。傷愈后,他依舊出門捉蛇。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俗話,在老李身上似乎并不起效,在和蛇打交道的過程中,老李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在父親的教導下,不滿20歲的李粉根第一次獨立醫治病人。對方是鄰家的農民,在稻田干活時被蛇咬傷。送來診所時,手背上有兩個鋸齒形的齒印,一看就是典型的蝮蛇咬痕。李粉根連忙把藥草磨碎了敷在對方的傷口上。翌日,病人腫亮的手背就恢復了原形,幾天后,竟能活動自如。
在當時,救活一個壯勞力,等于挽救整個家庭。看著病人家屬真誠致謝,李粉根有了信心,“我能接下‘蛇醫’這碗飯”。
經過多年實踐摸索,老李對“祖傳秘方”加以改良,最終形成由浮萍草、蛇舌草、夏枯草等十幾味草藥合成的純中藥治蛇傷制劑。
保命之戰
上海市郊,最常見的蛇是蝮蛇。
這種粗短的蛇呈暗褐色,三角形的頭部宣告著它的毒性。它的別名又叫“草上飛”,顧名思義,多棲息于荒野草叢和田野溪溝。
上了點年紀的農民,幾乎都有在孩提時代捉無毒小蛇的尾巴戲耍的記憶。唯獨看到褐色的“草上飛”,大人總叮囑要退避三舍。
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農民習慣在夏日赤足露膀地干活,被蛇 咬傷的幾率大增。一次,一位8歲小姑娘在田里拔草,只覺手上一麻。聽到哭喊的大人趕來一看,一條蝮蛇正從小女孩的腳下滑走。知道不妙的農民連忙抱起女孩送到老李家。當時,蛇毒已使女孩的手臂紫了一大塊,難忍的腫痛讓女孩哇哇大哭。老李趕忙用祖傳秘方進行救治,在清創后用小刀劃破皮膚,擠出血后撒上藥劑,并配以藥粉讓其口服。一周后,姑娘痊愈了。如今,她已成了50多歲的老人,仍常來老李家做客。
隨著老李“祖傳秘方”的招牌打響,他進入華陽橋衛生院工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蛇傷病人多,衛生院專設了“蛇傷門診”,還推薦老李接受了由中國農村衛生協會蛇傷防治與蛇類資源醫用研究會主辦的蛇醫培訓。從一位江湖俗稱的“捉蛇叫花子”,成為坐堂看診的中醫士,老李自此和衛生院的西醫一起,從蝮蛇的毒牙下搶救出難以計數的病人。每年六月至九月蛇傷發病高峰期,醫院總是住滿了病人。
華陽橋專治蛇傷的聲名,也在上海市郊傳開。
老李猶記: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浙江金華的農民在當地被蛇咬傷,蛇毒攻心、生命垂危。以為醫治無望的家屬打電話給松江的親戚討論后事,這名親戚聽罷連聲急叫“且慢!我們這里的蛇醫或許能救”,他連夜敲開老李的家門說明情況。老李二話沒說帶上藥劑,星夜兼程趕到金華,硬是用中藥把已昏迷的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
自此,老李的聲名遍及蘇浙,不少蛇傷患者會從外省轉幾次車專程來老李處求診。
蛇不見了
1991年,作為上海地區的蛇醫代表,李粉根參加了在江西省舉辦的第三期“蛇傷防治師資培訓班學習”。風景如畫的龍虎山讓老李心曠神怡,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熱烈探討蛇傷防治之術的同時,變化已在悄然發生。
松江區農委的數據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松江全區耕地面積從七十年代的60.3萬畝減少至58.1萬畝,全區農業人口也從二十年前的19萬銳減為6.8萬。到了2010年,這組數據更僅剩25.6萬畝和5600多人。郊區大片的農田為商品房、工廠和店鋪所取代,蛇沒有了棲息之所,也不再有機會與農民狹路相逢。
1996年退休后,老李依然每周去華陽橋衛生院為蛇傷患者治病。七年后,華陽橋衛生院與車墩衛生院合并為車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蛇傷門診”的牌子雖在,但除了2003年當年就診患者達到136名外,2004年至2008年就診患者均不超過百例,至今更是每年僅20例。醫院不再設專職蛇醫,若有蛇傷病人則由外科大夫用注射抗毒血清等辦法救治。
今年,老人被告知:不用再去門診忙活了。
他決定重新回家開診所。秘方的藥效沒變,專業的判斷力沒減,自己的聲名也還在。然而,誰還需要蛇醫呢?
和老李一起走在華陽街上,許多老者迎面看到他都會和他打招呼,然而年輕人都已不認識他了。一位老先生騎車經過,停下車來詢問:“老李,晚上看診嗎?”
李粉根頓時眼睛一亮:“你哪里被咬了?”
對方比劃著腰部:“噢,沒被蛇咬,我是生了帶狀皰疹,你能看嗎?”
老李幾乎不被察覺地嘆了一口氣:“好吧,你晚上來吧。”
治蛇傷的“祖傳秘方”,現在更多地被用于治療蜈蚣蟲咬或皰疹。在李粉根遞來的名片上,他也在蛇醫下面印上了“皰疹”兩個字。
告別時刻
“我老了。”搗著藥草時,古稀之年的老李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從父親手里傳下來的祖業,現在該傳給誰呢?
夫妻倆膝下有兩兒一女。在子女小的時候,老李不敢讓他們繼承“傳家寶”,因為老李深知,這行風險太大,萬一病人有個三長兩短怎么辦。后來兩個兒子當了兵,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女兒也有了穩定的工作,都沒了學醫的念頭。
雖后繼無人,但讓老李安慰的是,早在上世紀參與社區醫療工作時,他就將部分“祖傳秘方”公布,生產出的“一號蛇傷散”一直被“蛇醫門診”使用。褐色的藥粉,每80克只要19.92元,對收入不高的務農者來說,十分價廉物美。然而,根據有關規定,自今年6月1日起,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只能在國家基本藥物和本市增補藥物的范圍內配備使用藥品。“一號蛇傷散”由于“榜上無名”面臨停用。車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曾為此事請示上級部門,但終因“此藥連生產批號也沒有”而不了了之。這一在實際治療中使用了三十多年的制劑,終究走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
老人現在整日在家等著病人。而病人總也不來。
窗外傳來老伴炒菜煮飯的聲音。每當這時,老李會翻出記載昔日“輝煌”的結業和培訓證書重溫。如今,陪伴他的唯有架子上一大罐浸泡在酒中的蛇,那些眼鏡蛇、蝮蛇、還有保持著盤桓姿勢的竹葉青(微博)蛇,在液體中微微起伏,似見證著他曾與蛇爭命的歲月。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打開診所的抽屜,是一大罐密封的治蛇毒中藥制劑。但連老李自己也記不清,上一次拿出來使用是什么時候。
蛇,江南稻田山野的?,曾令多少農民受苦,卻也成就了老李家幾代人的生計。在松江區車墩鎮,隨便找個五十歲以上的老人一問便知:“被蛇咬就去華陽橋找老李。”
城市化令松江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蛇的蹤跡漸成稀罕。16歲便從父親手里鄭重接過祖傳秘方的李粉根,從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連蛇也看不到。
但現實就是這樣,當傳統技藝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等待它的只有被遺忘的命運。就這樣,李粉根成了松江地區最后的蛇醫。
接下“衣缽”
松江區車墩鎮華陽街。
過去站在這里四望,觸目所及皆為綠色農田,如今只有高聲播放流行音樂的成排商鋪。在一家襪店和一家電信通訊店的夾縫間,有條僅能容一人通過的小巷子。小巷深處的平房,就是老李家。
小院一角,被辟為一間獨立的診所。就在這里,老李曾接待過無數慕名而來的蛇咬傷者,最熱鬧的時候,一年要救治五六百人。
“蛇醫這碗飯,既能救人又能掙錢,你要不要?”60多年前,當老李的父親準備讓兒子繼承衣缽時,問了這樣一句話。李粉根選擇了“要”。
這碗飯吃得并不容易。為辨識藥草,李粉根曾翻山越嶺;為認識蛇種,他不得不親自捉蛇。一次在江西捉蛇時,老李避讓不及,被一條已捉到箱子里的眼鏡蛇輕輕一“吻”。頓時,左手臂變成紫青色。連夜乘快車回家治療,總算是保住了性命。傷愈后,他依舊出門捉蛇。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俗話,在老李身上似乎并不起效,在和蛇打交道的過程中,老李找到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向。在父親的教導下,不滿20歲的李粉根第一次獨立醫治病人。對方是鄰家的農民,在稻田干活時被蛇咬傷。送來診所時,手背上有兩個鋸齒形的齒印,一看就是典型的蝮蛇咬痕。李粉根連忙把藥草磨碎了敷在對方的傷口上。翌日,病人腫亮的手背就恢復了原形,幾天后,竟能活動自如。
在當時,救活一個壯勞力,等于挽救整個家庭。看著病人家屬真誠致謝,李粉根有了信心,“我能接下‘蛇醫’這碗飯”。
經過多年實踐摸索,老李對“祖傳秘方”加以改良,最終形成由浮萍草、蛇舌草、夏枯草等十幾味草藥合成的純中藥治蛇傷制劑。
保命之戰
上海市郊,最常見的蛇是蝮蛇。
這種粗短的蛇呈暗褐色,三角形的頭部宣告著它的毒性。它的別名又叫“草上飛”,顧名思義,多棲息于荒野草叢和田野溪溝。
上了點年紀的農民,幾乎都有在孩提時代捉無毒小蛇的尾巴戲耍的記憶。唯獨看到褐色的“草上飛”,大人總叮囑要退避三舍。
然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許多農民習慣在夏日赤足露膀地干活,被蛇 咬傷的幾率大增。一次,一位8歲小姑娘在田里拔草,只覺手上一麻。聽到哭喊的大人趕來一看,一條蝮蛇正從小女孩的腳下滑走。知道不妙的農民連忙抱起女孩送到老李家。當時,蛇毒已使女孩的手臂紫了一大塊,難忍的腫痛讓女孩哇哇大哭。老李趕忙用祖傳秘方進行救治,在清創后用小刀劃破皮膚,擠出血后撒上藥劑,并配以藥粉讓其口服。一周后,姑娘痊愈了。如今,她已成了50多歲的老人,仍常來老李家做客。
隨著老李“祖傳秘方”的招牌打響,他進入華陽橋衛生院工作。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蛇傷病人多,衛生院專設了“蛇傷門診”,還推薦老李接受了由中國農村衛生協會蛇傷防治與蛇類資源醫用研究會主辦的蛇醫培訓。從一位江湖俗稱的“捉蛇叫花子”,成為坐堂看診的中醫士,老李自此和衛生院的西醫一起,從蝮蛇的毒牙下搶救出難以計數的病人。每年六月至九月蛇傷發病高峰期,醫院總是住滿了病人。
華陽橋專治蛇傷的聲名,也在上海市郊傳開。
老李猶記: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浙江金華的農民在當地被蛇咬傷,蛇毒攻心、生命垂危。以為醫治無望的家屬打電話給松江的親戚討論后事,這名親戚聽罷連聲急叫“且慢!我們這里的蛇醫或許能救”,他連夜敲開老李的家門說明情況。老李二話沒說帶上藥劑,星夜兼程趕到金華,硬是用中藥把已昏迷的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
自此,老李的聲名遍及蘇浙,不少蛇傷患者會從外省轉幾次車專程來老李處求診。
蛇不見了
1991年,作為上海地區的蛇醫代表,李粉根參加了在江西省舉辦的第三期“蛇傷防治師資培訓班學習”。風景如畫的龍虎山讓老李心曠神怡,但他并不知道,就在他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熱烈探討蛇傷防治之術的同時,變化已在悄然發生。
松江區農委的數據顯示:上世紀九十年代,松江全區耕地面積從七十年代的60.3萬畝減少至58.1萬畝,全區農業人口也從二十年前的19萬銳減為6.8萬。到了2010年,這組數據更僅剩25.6萬畝和5600多人。郊區大片的農田為商品房、工廠和店鋪所取代,蛇沒有了棲息之所,也不再有機會與農民狹路相逢。
1996年退休后,老李依然每周去華陽橋衛生院為蛇傷患者治病。七年后,華陽橋衛生院與車墩衛生院合并為車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蛇傷門診”的牌子雖在,但除了2003年當年就診患者達到136名外,2004年至2008年就診患者均不超過百例,至今更是每年僅20例。醫院不再設專職蛇醫,若有蛇傷病人則由外科大夫用注射抗毒血清等辦法救治。
今年,老人被告知:不用再去門診忙活了。
他決定重新回家開診所。秘方的藥效沒變,專業的判斷力沒減,自己的聲名也還在。然而,誰還需要蛇醫呢?
和老李一起走在華陽街上,許多老者迎面看到他都會和他打招呼,然而年輕人都已不認識他了。一位老先生騎車經過,停下車來詢問:“老李,晚上看診嗎?”
李粉根頓時眼睛一亮:“你哪里被咬了?”
對方比劃著腰部:“噢,沒被蛇咬,我是生了帶狀皰疹,你能看嗎?”
老李幾乎不被察覺地嘆了一口氣:“好吧,你晚上來吧。”
治蛇傷的“祖傳秘方”,現在更多地被用于治療蜈蚣蟲咬或皰疹。在李粉根遞來的名片上,他也在蛇醫下面印上了“皰疹”兩個字。
告別時刻
“我老了。”搗著藥草時,古稀之年的老李開始感到力不從心,從父親手里傳下來的祖業,現在該傳給誰呢?
夫妻倆膝下有兩兒一女。在子女小的時候,老李不敢讓他們繼承“傳家寶”,因為老李深知,這行風險太大,萬一病人有個三長兩短怎么辦。后來兩個兒子當了兵,如今已進入不惑之年,女兒也有了穩定的工作,都沒了學醫的念頭。
雖后繼無人,但讓老李安慰的是,早在上世紀參與社區醫療工作時,他就將部分“祖傳秘方”公布,生產出的“一號蛇傷散”一直被“蛇醫門診”使用。褐色的藥粉,每80克只要19.92元,對收入不高的務農者來說,十分價廉物美。然而,根據有關規定,自今年6月1日起,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只能在國家基本藥物和本市增補藥物的范圍內配備使用藥品。“一號蛇傷散”由于“榜上無名”面臨停用。車墩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曾為此事請示上級部門,但終因“此藥連生產批號也沒有”而不了了之。這一在實際治療中使用了三十多年的制劑,終究走到了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刻。
老人現在整日在家等著病人。而病人總也不來。
窗外傳來老伴炒菜煮飯的聲音。每當這時,老李會翻出記載昔日“輝煌”的結業和培訓證書重溫。如今,陪伴他的唯有架子上一大罐浸泡在酒中的蛇,那些眼鏡蛇、蝮蛇、還有保持著盤桓姿勢的竹葉青(微博)蛇,在液體中微微起伏,似見證著他曾與蛇爭命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