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美國悄然走向“低科技”,中國步步進入“高科技”“美國制造”時代將再次到來。“世界最大的制造業國家”這個美國曾擁有超過100年的頭銜去年被中國奪走。中國制造業在1990年之前僅占全球的3%,讓中國制造業變大變強的主力正是美國。美國的低科技制造企業為尋找廉價勞動力而涌入中國。
但近來,情況逐漸開始變化。從去年開始,美國一些表現優良的企業接連宣布在美國本土的建廠計劃,尤為引人注目的是裝備、玩具和家具等傳統制造企業正重返美國。與此同時,中國正崛起為高科技產業的孵化器。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產商卡特彼勒公司日前宣布在美國得州建設占地60萬平方米的油壓挖掘機工廠。美國玩具生產商Wham-O決定將50%的飛盤和呼啦圈訂單在美國國內生產,此前這些訂單一直是交給中國等地的工廠。
如今世界都在關注美國制造業。“美國制造業的復興時代正在到來?”“美國制造時代是否會重來?”答案是肯定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成本正快速上升。波士頓咨詢公司分析顯示,目前美國制造業工人工資為每小時22美元,中國工人為2美元。僅從數目看,在華生產成本僅為美國的9%。
但到2015年,中美兩國的工資差距幾乎消失。中國制造業工人工資每年將上漲17%,而美國僅為3%。考慮到物流成本,“中國制造”的魅力將進一步打折扣。若再考慮到勞動生產率,“美國制造”的地位將更加鞏固。在過去的20年,中國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10倍,但仍只有美國工人的1/3。
此外,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中美間的工資差距必將不斷縮小。涌入中國的美國企業重返美國,還與美國政府和工會的努力有關。
但即使美國迎來制造業復興時代,中國也不會失去制造業大國的地位。首先,中國有13億人口的巨大內需市場。專門為中國消費者生產的產品最好在華建立生產基地。其次,越南、印尼等國雖然工資比中國低,但在供應鏈和道路等基礎設施及熟練工人方面還不是中國的對手。
韓國企業應認真分析美國制造業復興和中國工資增加這兩大變化,將此作為構筑高效供應鏈的機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