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國的海上鉆井平臺采油事業起步較晚,最初的技術主要依賴國外,鉆完井所需的裝備和工具,幾乎全部依賴進口,“但外資品牌的比例,目前已逐漸下降到70%。”指著車間里的一排排濾砂篩管,思達斯易能源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林杰告訴記者,目前公司的各類濾砂篩管產品,在中海油公司的采購中,占到了80%的份額。從打破外企壟斷到與大型國企建立緊密合作,思達斯易公司正一步步掌握核心競爭力。眼下,公司又將產業的觸角伸向總集成、總承包的生產性服務業領域,開始為石油公司提供完井服務等。
產品件件有專利
一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橡膠,遇水、遇油后體積就能迅速膨脹七八倍。思達斯易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大一小的過程,就是公司新開發的橡膠封隔器的關鍵技術。給采油、輸油管道“穿上”用這種橡膠制成的“外衣”,再將管道鋪設到海底鉆好的井道里,“外衣”就能根據井道的大小膨脹起來,形成管道與井道的無縫連接,從而確保管道系統在海底復雜環境中的正常運轉。
與橡膠封隔器一樣,幾乎每一件產品都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在林杰看來,正是思達斯易能在短短幾年間,與國外巨頭競爭成功,并成為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的供應商的關鍵。據悉,公司目前的芯孔篩管、復合篩管、井下工具、橡膠封隔器四大系列上百個產品中,有25項專利,其中還包括兩項國外發明專利。眼下,公司正在研究的一個旋轉閥項目,可以通過壓力等級對閥門進行梯度控制,從而控制井下管道的采油量大小。公司負責人透露,僅其中的一個零部件,就已申請了多個專利。
防砂里做出“學問”
“能拿下中海油80%的濾砂篩管訂單,則是我們探索出的‘適度防砂’理念,能幫助海上油田實現產能的巨大突破。”林杰解釋說。相比于陸地上的油田,海上油田的情況更為復雜,對采油、輸油管道的要求也更高。其中,篩管被用于過濾石油中的泥砂,篩管上的篩孔大小就是一門“大學問”,篩孔粗了泥砂過濾不掉,篩孔細了采油量就不理想。
針對這一現實難題,思達斯易公司不做批量化生產,而是主動與石油公司對接,在鉆井采油平臺建設前期就參與工程,通過對油田地質結構、油含量等技術指標的分析,再為油田量身定制一套合適的濾砂篩管。公司以此為基礎承擔的國家十一五科技重大專項研發成果,已在諸多海上油田實現應用,目前公司又承擔了國家十二五科技重大專項項目,就“適度出砂配套完井工具項目”開展技術攻關。
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在思達斯易公司的產品陳列室里,陳列著幾封中石油下屬企業寫來的感謝信,感謝思達斯易提供的完井服務,確保了油田的高產油量。林杰告訴記者,從幾年前開始,公司已從單純的制造產品、賣產品向提供完井服務轉型,目前這一業務已占到公司總產值的10%,“今年我們還有55口油井的完井服務正在招投標,今后完井服務的比重將會逐步加大。”
據介紹,完井是油氣田開發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油氣井投產前最后一道工序,完井方案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油氣井產能的有效釋放和開發效益。相比于單一賣產品,完井服務就像工程總承包,可以提供從完井方案設計、完井工具研發制造、工具材料準備到現場技術指導、施工總結等一整套完井一體化服務。“目前我們全體員工中,55%以上都是技術人員,他們擁有豐富的現場作業經驗,還掌握了先進的工藝技術等,可以根據油井的不同特點提供相應的全套服務。”林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