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零點前2分鐘,丹妮卡·卡馬喬在媒體聚光燈的環繞下,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一家醫院降生。世界迎來了第70億人口。
一時間,人口問題在松江同樣再度成為市民關注的“重磅問題”。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我區常住人口1,582,398人,比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增加了941,242人,增長率為146.8%。人口增量的背后,數字變化有著怎樣的深意?結構變化將帶來怎樣的變遷?本期我們將嘗試解構松江10年人口結構變化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
九亭現象,諸多難題怎么解?
最近幾天,每天乘坐軌交9號線上班的張先生發現,九亭站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1號出口附近多了一個公交停車點,黑車少了。馬路也進行了修整;另外,滬松公路和滬亭路交接處的圍墻也拆除了,放置許久的工程終于有了動作。從鄰居口里張先生還得知,北九亭有一兩所學校正在修建。最近還新開了1840路、1841路、1843路 三條穿梭巴士通往軌交九亭站。
欣喜中,張先生登陸微博發布了自己的新發現,不到一天就被轉發數次,有網友跟帖:“九亭在變,相信慢慢會好起來的。”
2009年,大虹橋建設讓張先生興奮。他彼時31歲,逼婚年齡,安徽某大學本科畢業,在徐家匯一外企工作已6年,白手起家靠著數年的打拼銀行卡里才有了一筆購房的存款?捶,首付,繳稅款,取產證,一系列流程下來,囊中已是十分羞澀,內債外債“鴨梨山大”。“夢想是非常華麗的,老實說幾年住下來,心中很慘淡。老婆常抱怨不該在九亭買房,至今北九亭沒有一家標準化菜場,沒有大商場,一出門就牢騷滿腹。”回首過往,張先生一把辛酸。
幾年前,不少人為躲避市區日漸離譜的高房價而外遷。在這個外遷洪流之中,被人極為看好的板塊不少,九亭就是其中之一。有這樣一組數據,九亭鎮區域面積32.92平方公里,占我區比重為5.4%。在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九亭鎮常住人口5.05萬人,占我區人口7.9%;而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九亭鎮常住人口25.31萬人,占松江區人口16%。10年間,九亭鎮人口增加了20萬,人口增速占全區比重185.2%。
記者從九亭鎮人口辦了解到,在25萬常住人口中,本地戶籍人口占10%不到,市區導入人口占20%,其余全部是外來人口。而長期以來,九亭鎮的規劃并不是依托一個城市的規模,而是僅作為一個普通鄉鎮來設置相關配套和管理的。據了解,九亭鎮整體規劃于1996年,4年后的2000年進行過第二次規劃調整并沿用至今。然而,眾所周知的是,10年來房地產業蓬勃發展的速度卻遠快于這落后的規劃。從1997年至2005年,九亭鎮共完成了1.1萬畝的住宅用地批租。隨著這些住宅土地的建設完成,九亭地區的人口也急速擴張,10多年間,九亭地區人口已從原先的數萬人猛增到了今天的近30萬人。
規劃滯后于發展,歷史問題開始逐步顯現。如今,九亭所面臨的問題包括道路交通嚴重滯后,公共資源配套嚴重不足,城市管理力量薄弱等等。2241人擠在一所中學,1435人擠在一所小學,784人擠在一所幼兒園,25.3萬人擠在一個社區服務中心看病……這一系列難題正嚴峻地擺在面前,九亭該怎么辦?“幸好,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九亭鎮目前正在著手破解這些難題。”相關人士透露。
230萬人口,松江準備好了嗎?
白天進入主城工作,晚上回到郊區居住的“主城+衛星城”模式,是松江區推進產城融合的思路。未來幾年,松江將成為上海人口轉移的主要城區。
松江新城于10年前啟動建設,是上海率先試點并基本建成的新城。“十一五”末,松江新城已經基本建成。在原定目標中,規劃到2020年,松江全區人口達125萬;實際上到2010年底,松江全區人口已達約158萬,新城的居住人口也突破原定標準,原有的基礎和配套等已很難滿足發展的需求。根據最新的規劃顯示,預測至2020年松江區域總人口將為230萬人,其中新城人口規模110萬。
230萬人口,松江準備好了嗎?“糧食生產受多種因素制約,其中最怕的就是自然災害。就拿上個世紀的幾次饑荒來分析,就與嚴峻的自然災害有極大關系。而眾所周知,自然變化最難測。我們現在是怎么解決肚子的問題的呢?上海每年至少四分之三的人口口糧依賴外供。松江158萬常住人口,17萬畝產糧田,以人均每年只消費150公斤糧食來計算,松江17萬畝的良田每年產出水稻9萬噸,水稻變成大米要打上七折。即便這樣,也只夠供養60萬人口。也就是說,自產的糧食只夠養活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口糧靠從東北、安徽等產糧大省輸入進來。”區農委副主任范文弟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那么按照預測,230萬人口總量,吃飯的問題又該怎么解決?
除了糧食問題,還有教育、衛生、文化等一系列相關配套設施亟須納入規劃。11月2日晚,記者收到北九亭一位市民發來的一封郵件,內容大致如下:“辛辛苦苦買了套房子,指望從此走向幸福生活,可是卻發現孩子沒有學校上學。父母吃點苦不算什么,可是不能耽擱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實在不行,我打算湊錢再在徐家匯買一套30平方米的房子,還能怎么辦呢?”每一個細節的落實,都關乎群眾的民生問題。
“十二五”,下好人才這盤棋
松江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告訴我們,10年間從文化結構看,高學歷人口增長迅速,勞動力人口素質提升明顯。在全區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51,530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229,969人,增長10.7倍。每10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由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363人上升為15,895人 。
高學歷人口的快速增長,說明我區勞動力人口素質得到較快提升。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大學城優勢的逐步釋放,人才激勵政策的落實,都吸引了一大批優秀人才來松就業、創業,而人才資源的不斷集聚又為我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產業能級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儲備。從勞動力人口的結構看,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8.75%,比重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提高14.5個百分點,高中文化程度占23.84%,提高了4.52%,初中文化程度占45.12%,下降了2.11%,小學文化程度占11.1%,下降了13.49%。隨著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及勞動力資源的逐步減少,依靠勞動力數量增長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將逐步淡出。近10年,松江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然而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將對勞動力素質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有一些差距也不容忽視地存在著:我區高學歷人口雖然增長迅速,但與全市平均水平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仍比全市少6,057人。
另外,雖然我區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三個產業中勞動力資源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還存在不平衡性。據第六次人口普查10%長表抽樣數據推算,全區人均增加值為8.78萬元,與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長了165.46%。其中,第一產業人均增加值從1.30萬元上升到6.80萬元,增長了423.08%;第二產業從3.47萬元上升到9.39萬元,增長了170.72%;第三產業從4.30萬元上升到7.73萬元,增長了79.75%?梢钥吹剑10年來我區三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均有明顯的提高,但增長幅度存在差距,特別是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相對偏低,增長速度要遠低于第一、第二產業。因此,大力提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形成二、三產業共同驅動,三個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是松江經濟轉型發展的關鍵。
對此情況,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十二五”期間將會有哪些措施積
極應對?記者就此采訪了區人保局相關負責人。“‘十二五’期間,按照規劃,我區將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重點,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在支撐和引領松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培養造就數量充足、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形成區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使人才規模、質量、結構、體制、效率處于上海各區縣前列,努力把松江建設成為區域性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集聚地、創新創業首選地、優秀人才宜居地。”值得一提的是,為適應發展重點產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大力培養和引進社會發展重點領域緊缺急需的專門人才,我區初步計劃,到2015年,在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先進重大裝備產業、新能源產業、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精細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科技產業、商貿旅游業、現代物流業、時尚創意產業等重點產業領域新增人才14萬人,在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發展重點領域新增人才6000人。
為了便于加強行業、產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我區將圍繞重點領域發展,定期開展人才需求預測和薪酬福利調查,通過發布急需緊缺人才需求目錄和崗位薪酬數據,建立起產業發展和人才開發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提高人才資源的市場配置水平。此外,還將不斷深化“三區聯動”,充分發揮松江大學城的人才和教育資源優勢,全面推動城區與校區產學研戰略聯盟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