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奪得“最佳口感獎”和“金蟹獎”后,上周日,在第五屆“豐收杯”全國河蟹大賽上,由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選送的黃浦江大閘蟹再次奪得“金蟹獎”。
據介紹,黃浦江大閘蟹原本就是市郊名產,主要產于松江黃浦江上游,因其青背、白臍、金爪、黃毛的外表特征,以及肉質鮮香甜美的口味,聞名遐邇。上世紀80年代以后,由于航道建閘、水質退化等諸多原因,黃浦江大閘蟹停止養殖。但到了近幾年,魚躍水產合作社和有關技術部門開展聯合攻關,采用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充氧、水質調控等一系列生態養殖的新技術,終于使得這一郊區名產“重出江湖”。
本次大賽專家評審組成員、上海水產研究所原所長戴祥慶研究員對我區這一名產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魚躍合作社的池塘生態養殖模式值得在全市推廣,目前以其為基礎已在全市基本建成了河蟹產業體系,這種模式養出來的大閘蟹的品質絲毫不遜湖泊蟹,甚至更好,“池塘養蟹,每一方塘都是個獨立的生態系統,可控、可修復,但湖泊由于水域面積過大,一旦水體被污染,短時間內很難修復。”
為何能在評比中脫穎而出?戴祥慶表示,大閘蟹養得好,一靠“水”,二靠“草”,而魚躍合作社新選種的輪葉黑藻,起了關鍵作用,水底下一團團毛茸茸的綠草“擠”在一起,活像在塘底鋪了一層“綠毯”,既凈化了水質,又為大閘蟹提供了上佳的生態餌料。另外,合作社養殖的大閘蟹,還采用了“超低的載塘量”,投養密度比傳統水產養殖模式大大降低,每畝成蟹產量控制在75公斤,這就保證了蟹的養分和品質。此外,合作社還在控制蟹的規格、外觀、口感和使用配合飼料等方面建立了標準化的養殖技術藍本。
據悉,作為目前上海最大的大閘蟹養殖和出口基地,魚躍水產合作社自有標準化生態型水產養殖場養殖面積已達1500畝,帶動附近養殖戶養殖面積900多畝,同時還輻射了金山、青浦、寶山等地養殖面積2000余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