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第二個專業子平臺——上海加貿邊角料交易服務中心正式開業。據介紹,邊角料交易中心是目前國內首個針對進口保稅邊角料設立的要素交易平臺,旨在改善目前邊角料交易中存在的混亂狀況。
上海凱虹科技電子有限公司負責人就坦言:過去大量邊角料只能囤積在倉庫里,既影響企業正常資金周轉,又占用倉儲空間,還會造成一系列安全隱患。而有了這個交易平臺后,企業只需將自己的邊角料信息傳遞給平臺,后續的交易就由平臺在海關的監管下“一手包辦”,省去了企業的麻煩。自今年7月1日試運營以來,邊角料交易中心已吸引了51家加工貿易型企業進入平臺,另有20家回收企業作為固定入駐企業在平臺安了家。
“過去貸個款,總得跑上好幾家銀行,還不一定能辦成。”如今,上海三立包裝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的這種煩惱,隨著區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心的運行煙消云散。這個融資服務中心網羅了區內幾乎所有的融資渠道和方式,企業只要進這一扇門,就能“采購”到適合自身的服務。除了“一門式”的融資服務外,今后,我區還將構筑起一個“中小企業服務超市”,讓企業到這里就能享受到融資、檢驗檢測、財務管理等各類專業服務。
依靠正著力推進建設的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打造“中小企業服務超市”。目前,我區共有6萬多家中小企業,每年為全區貢獻了4成的稅收。與此不相稱的是,中小企業對融資、信息、技術等社會服務需求眾多,而原有的服務機構較為分散,服務功能也不盡完善。企業所需,政府所為。未來5年,我區將有效整合各方服務資源,圍繞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陸續籌建10多個像融資服務中心這樣的專業子平臺,且所有子平臺都將集中在示范平臺所處的上海國際中小企業城內。
區經委主任何勝友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區不斷完善相應的中小企業扶持政策,每年都拿出數億元的財政資金,用于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等,“但這些服務偏向于政策性,真正能享受到的企業,每年也就那么幾家。”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全區有21家企業被認定為市區兩級企業技術中心,區財政將予以約500萬元的資金扶持,但受益的企業也就這21家,“如果拿出一定的資金,轉投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上,通過服務功能的完善,受益的企業面就能擴大好幾倍。”
從政策服務向功能服務轉型,在率先開業的區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融資服務中心內,區內26家銀行、4家融資擔保公司、7家小額貸款公司,以及投資管理公司、投資公司、中介公司等已悉數落戶設點。“將這些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來,有效解決了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只需進這一扇門就行了。”區經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除了這兩個平臺外,一個服務于企業產品檢驗檢測的專業平臺,眼下正在籌備中,計劃今年底明年初投入運行。據透露,這檢驗檢測平臺,將與上海工業自動化儀表研究院合作,并引進其他行業的檢驗檢測機構。今后,我區還將通過借助社會專業服務機構、投入財政資金建設等多種方式,相繼籌建財務管理服務平臺、工業設計服務平臺、模具設計服務平臺等10多個專業子平臺,整合起各類服務資源,形成強大的服務磁場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