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巴比饅頭”,松江幾乎無人不知,其在松江共有60家門店,每家門店日均銷售2000個包子,每天在松江的固定銷售人群近萬人。近日,記者實地走訪了位于佘山的“巴比饅頭”生產基地(又稱“中央工廠”),親歷饅頭生產的全過程,發現這是個胸懷大志向而又特別“膽小”的企業。
進入廠區需經過嚴格消毒
“巴比饅頭”中央工廠規模不小,一棟大樓里設有原料加工區、成品加工區和冷藏區。下午3時,該公司負責人劉會平帶著記者進入生產區域實地查看。進去前,記者先被要求帶上帽子,并且必須將頭發全部藏到帽子里面,穿上了和工作人員一樣的“白大褂”,還要戴上口罩和鞋套,接著是徹底洗手、消毒,為防止洗凈的手再次接觸水龍頭,用的都是腳踩式沖水設施。即便如此,入口處還站著兩名工作人員,手里各拿著一個工具對著記者身體上下移動,一剎那間記者還以為是到了機場的安檢處,原來他們手里拿的是吸塵器,專門用來吸掉衣服上可能攜帶的毛發等東西。辦妥了這一系列嚴格的“手續”后,記者才被允許進入生產車間。這里生產9種帶餡的包子,還有南瓜饅頭等不帶餡的早點。
在看完原料加工區后,經過一片空白區域時,記者試圖摘下帽子,劉會平趕緊制止,并說:“只要在生產區,就要全副武裝,不能有絲毫的松懈。”這句話讓記者對這里嚴格的管理制度肅然起敬。
一顆青菜經9道工序處理
到了加工區,眼前呈現一派忙碌的景象了。“巴比饅頭”的香菇菜包子是賣的最火的,所以加工量最多。據劉會平介紹,清洗青菜是最耗人工的一道程序,在一個四五十平米的加工區里,近百名工人正在掰菜,把一棵棵小青菜全部都掰成一片片菜葉,去掉其中老黃的葉子。劉會平說:“這里所有的青菜都是從各個生產基地運過來的,一天有近2萬公斤。為了徹底清洗,我們要求把青菜全部掰開,確保每一瓣青菜都是干凈的。”
手工掰好的青菜被浸泡在清水池中,然后再進行漂洗、蒸熟、冷卻、切剁、拌料等共9道工序。劉會平說:“有一點很重要,青菜被沸水燙熟后,要馬上浸入冰水中瞬間冷卻,這樣包成菜包、上蒸籠蒸的過程中,菜餡才不會變黃。”記者摸了下冷卻設備,果然是冰冷的感覺。而青菜和香菇攪拌打包后,需要經過金屬探測儀挑揀。此后在做成包子后,還要再經過一次金屬探測。
在生產基地,記者還見到了家家戶戶都在用的各大品牌配料,而且都是桶裝而非散裝的,如海天醬油、太太樂雞精等。據劉會平介紹,為了防止買到地溝油,他們都是自己到市場采購豬膘肉,然后自行熬油。為了肉鮮味美,他們所用的豬肉均是愛森牌冷鮮肉。
讓更多人品嘗“巴比饅頭”
“巴比饅頭”的創始人劉會平,今年才34歲。2001年,他開出第一家當時還叫“劉師傅大包”的早餐店,2003年才改名“巴比饅頭”,不到十年時間,現在“巴比饅頭”在長三角地區有近600家專賣店,其中上海地區560家。事業做大了,記者發現他的膽子卻很小。記者跟著他參觀的時候,他逢人便說要細心一點、認真一點。在饅頭生產廠區,記者好奇地想伸手摸摸冷卻后的香菇,他一把擋開記者的手,表情十分緊張。他說:“我們食品企業,安全就是生命,所以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膽小的劉會平卻胸懷大志,他要把“巴比饅頭”做到和肯德基、麥當勞一樣聞名。為了進一步節省成本,把好原料關,“巴比饅頭”將延伸產業鏈,擬建自己的農業基地。他說:“在我這個農業基地里,推行循環利用,真正做到有機種植,這些項目明年年末就會啟動。”此外,劉會平打算增加產品種類,生產“巴比”牌水餃、湯圓等。屆時,“巴比饅頭”將是另外一種新氣象,不僅在長三角地區可以品嘗到它的美味,而且品種豐富,味美價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