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區是全球重要的筆記本代工基地,全球每三臺筆記本電腦中就有一臺產自松江。然而隨著以廣達集團為首的筆記本電腦加工產業鏈的“西遷”,代工重鎮松江何去何從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全球最大的筆記本代工企業廣達集團無疑是上海松江工業的“臺柱子”。2010年,廣達實現工業產值2118億元,占松江工業產值的比重達49%,占上海全市工業總產值的比重也達到6.78%。然而,代工模式“產值高、利潤低、發光不發熱”的特征也往往為人詬病。隨著各類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廣達逐漸把筆記本電腦生產線轉移至重慶等內地。按照計劃,最多要轉移出18條生產線。
代工產業鏈的外遷,會不會導致松江乃至上海本地的產業“空心化”?
廣達集團交出的“成績單”讓松江松了一口氣。今年1-11月,廣達實現產值1666.75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8%;而同期實現稅收4.83億元,反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
原來,從七八年前開始,廣達已在集團內部進行組織調整,布局“云端”部門。工業基礎好、人才儲備強、市場環境活的松江區,成為廣達“云計算”計劃的重要基地,目前為谷歌、微軟、亞馬遜、思科、FACEBOOK等跨國公司提供“云計算”設備及技術服務。今年,松江廣達的“云端”部門產值預計可達150億元。
“產值和GDP減少了,利潤和稅收卻增加了;低端的產能轉移了,高端的產業發展了,其實質是產業轉型升級了。”上海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說。
盛亞飛給記者算了筆賬:廣達集團目前代工組裝筆記本的工人有6.35萬人,云計算部門僅1500人,但后者產生的利潤和稅收是前者的兩倍。也就是說,云計算部門人均創造的利潤和稅收分別是代工部門的80倍和50倍。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富士康旗下的國基電子上海有限公司。這家專業生產寬帶網絡通信產品與電源產品的企業,將把其在松江基地原有的低階產品,陸續分流到重慶、北海等地和越南等國生產,同時在松江重點開發云計算基站、存儲器產品,1000人的生產部門今年創造的產值已超過了原來近萬人的代工生產線,預計明年產值還將比今年增加2至3倍。
在代工企業轉型的同時,松江本土也崛起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有效推動了經濟引擎由“外”而“內”轉化。松江形成了以智能電網、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和先進重大裝備為代表的四大產業集群,加速從“制造城市”向“智造城市”轉變。“十二五”期間,松江提出了“倍增計劃”,即在不增加土地供應的情況下,實現工業企業畝均稅收翻番。
“轉型的動力,企業比政府強。”盛亞飛說,“當前中國已經到了經濟轉型的重要階段,經過長期的資金、技術、人才積累,企業也具備了一定的轉型基礎。松江是這樣,全國也是這樣。再過20年,中國一定有機會成為創新大國、品牌大國。政府要做的是調整思路、改進考核體系,引優汰劣、騰出空間,為經濟結構調整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