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來松務工人員生活與發展現狀,日前,國家統計局松江調查隊展開了相關情況調查并發布了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主要以男性青壯年為主,在子女上學、生活便捷、勞動簽約率、參保率等方面情況,均較為理想,但就業途徑少、收入不高、支出壓力大、融合度不高、培訓需求大等問題,仍是制約外來務工人員融入當地的主要因素。
報告顯示,務工人員中青壯年男性占六成多。據介紹,本次調查將全區108家企業按照農民工人口所占比重排序,采取等距抽樣的方式,抽取了128名來松務工人員作為調查對象。主要涉及制造、運輸、建筑、餐飲、商業服務、居民服務、批發零售等行業從業人員,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到了51.6%,大專及以上的為7.9%;已婚的占67.2%,與夫妻、子女或父母同住的占到64.9%。調查顯示,來松務工人員主要以青壯年為主,平均年齡38.2歲。其中,16-25歲的占43.7%,25-35歲的占到29.7%。從性別結構看,男性人數占60.9%,明顯多于女性。
從參加社會保險的情況看,94.8%的被調查對象參加了綜合保險、城保、合作醫療等不同形式的社會保險,但保障水平相對不高。調查對象中勞動簽約率總體較高,簽訂一年及以上勞動合同的占74.2%,無固定期限的合同占10.2%。在生活狀況方面,接受調查的對象中,超過七成的來松務工人員租住在農村的自建房中。人均居住面積5-10平方米的占42.7%,11-20平方米的占36%,21-50平方米的占12%。值得注意的是,被調查對象中,有一成多住處無廚房、無廁所和無洗浴設施。
近年來,隨著松江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來松務工人員的日常生活均較為便捷。調查顯示,90.7%的住所附近有便利店,74.7%的住所附近有公交站點。此外,醫院、學校、銀行網點等也都較為便利。
調查發現,來松務工人員就業途徑偏窄且收入偏低。這些人員從事最多的,是生產、運輸設備操作等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占到了60.2%,從事管理工作的僅有15.6%。獲得工作的途徑主要靠親朋好友介紹和自謀職業,而由中介介紹的僅有15.6%,政府介紹的才3.9%。與此相反,他們對專業技術培訓需求,在所有培訓需求中占比最大,達到47.7%。從收入上看,接受調查的來松務工人員人均月收入為2556.2元,生活消費月支出平均為2107.5元。他們普遍認為,收入偏低、食品價格高、房價太高、房租支出多四方面,是最大的生活壓力。
而被調查人員對子女上學方面表示較為滿足。他們中有六成子女在上公辦學校,13.3%上民辦學校,16.7%上農民工子弟學校。“將來就業選擇比較多”、“讓孩子從小適應上海生活”、“升學機會比較多”,是外來務工人員讓子女在上海上學的主要因素。69.2%的被調查的來松務工人員認為,子女在學校不存在受歧視現象;58.9%表示非常想或比較想讓子女繼續留滬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來松務工人員與松江本地居民的融合度不高。在對“與居住地融合程度”和“生活滿意度程度”評價中,與工作地融合程度的自評均值為5.07,生活滿意度的評價均值是4.88,均為中等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