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從底層做起,苦點累點沒關系,現在看來這口飯也不好吃。”在上周末舉行的公益招聘進社區車墩專場活動現場,安徽來松務工人員小耿在記者面前嘆起“苦經”,“操作工要具備兩年以上工作經驗,油漆工要有像樣的噴漆噴色作品拿得出,業務員優先選擇有成功營銷案例的……哪一條我都達不到啊。”記者發現,現場50余家企業提供的1400多個崗位里,技術工種所占比例較以往大幅提升,單純想靠吃苦“熬”出來的求職者,只好去擠那幾座“獨木橋”了。
“雅泰公司前臺、恩彼生物文員、天岑機械行政助理……”來松務工人員劉蘭香正在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個適合自己的崗位,準備投遞簡歷。不過,沒有一技之長的她,可以選擇的空間并不大。她告訴記者,招聘會現場的行政類崗位雖然不少,但自己屢屢被“日語口語流利”之類的要求“卡”住,如果再去掉些月工資剛過1280元的崗位,就只剩下四五家,這樣一來,競爭肯定很激烈。
然而,記者發現,今年的招聘現場雖然普工崗位銳減,但伴隨著崗位“技術含量”的提高,薪情也相對可觀。不少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職者“另辟蹊徑”,把目光瞄準了現場的幾家培訓機構。來松務工人員劉威就決定先“充電”,在他眼里,操作工崗位少不是壞事,“現在都提轉型發展,這是大趨勢,與其過幾年被淘汰,不如現在就學點本領。”像劉威一樣被“倒逼”進課堂的不在少數,企業的需求、培訓補貼等優厚條件,讓招聘會現場不再是企業的“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