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每逢周末,方松街道的新陳家村總會出現一批又一批的陌生面孔,他們中的多數都是來自市區的“城里人”。但在幾年前,一碰到下雨天,這個村到處是泥水坑,村民想出門買東西都是個難事兒。
寥寥數年,村落還是那個村落,房子還是那些房子,可村里村外的人都說“大不一樣”了。原來,這一切都得益于村莊改造。而今,原本有些暮氣沉沉的村落,正悄然變身“魅力鄉村”,不僅“活”了,也火了。
環境好了,農家樂”“ 火了
平整的瀝青路上,沒有一片枯落的樹葉;清澈的河里,不時可以看見一條條小魚正在歡快地游動;清風吹起,陣陣沁人心脾的草木味兒撲面而來……
到過新陳家村的人,都有一個感覺,這個村真的變了。原先泥濘的小路、成堆發臭的垃圾統統不見了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家家宅前屋后的干凈整潔。
村里的環境一天天變好,村里的“農家樂”也跟著“沾光”。“雖然新陳家村的區位優勢明顯,有‘歡樂谷’、‘辰山植物園’等重大項目帶來的商機。但村里的環境要是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說白了,到飯莊里來的客人,不僅僅是來吃農家菜的,更重要的還是來享受環境。要是僅僅飯莊里菜香、飯香,飯莊外垃圾遍地,誰也不會有下次再來的心情。”花辰飯莊經理徐彩萍告訴記者,如今一到周末,飯莊門前的停車場,都會被車停得滿滿當當,甚至連附近的馬路邊都停滿了車子。“不少客人在村里兜了一圈后,連聲稱贊村里干凈、整潔,在這樣的環境里吃飯放心、舒坦。”
花辰飯莊得了“便宜”不賣乖,村民們也因為村里環境變好“討”到了不少好處,自家種的農產品銷售不再是個難題。對此,草雞養殖戶陳海龍感受頗深。他說:“我現在養出來的雞,不少都被‘花辰飯莊’買去了,一個周末賣上五六十只草雞一點問題都沒有。”
“土”字,用好能“生”錢
村莊改造,并不意味著千篇一律,沒有風格可言。一些有農家特色的設施保留、修繕后,往往也能成為村民致富的“搖錢樹”。
想找浦南村民戚四龍的“豆腐坊農家樂”很容易,沿著五厙現代農業園區番茄農莊對面的一條水泥路,走上沒幾步路,就能看到一個碩大的廣告牌掛在馬路的右邊。走進老戚家的院子,給人的第一感覺,這是一戶“非典型性”農家庭院,干凈而又不失農家風味——一口水井,一個秋千,偏房里一方石磨,院子的角落里還整齊地堆放著一排柴禾。
原來,早在2006年的時候,眼瞅著園區內的游客越來越多,村里的環境改造得越來越好,戚四龍的心里也癢了起來。心動不如行動,一狠心,他花了2萬多元將家里空置的房間裝修一新,并添置了嶄新的空調、電視機等設備,為每個房間配了一個衛生間,為啥要如此“大動作”?老戚心里跟明鏡似的,想得很明白,“村里的環境好了,農家的內部環境也要跟上去。城里人到農村來,主要是想享受一下農村的好環境,不是來遭罪的,起碼的設施還是要的。”
花這么大力氣,老戚眼中的“城里人”買賬么?健談的他給記者算了一筆收入賬:“住一個房間,一個晚上才40元,吃上一頓地道的農家菜,吃得好一點,也就是100多元。城里人覺得很便宜,我卻覺得很有賺頭,利潤起碼在一半以上。”
如今,戚四龍的“豆腐坊農家樂”名頭很響,跟他家獨有的豆腐作坊不無關系,甚至成了他招攬客人的招牌。“前段時間,來了一對中年夫妻,給他們搞了點黃豆,雖然那個男的磨得一頭汗,但他卻說玩得很開心,讓他想起了很多以前過苦日子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