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視我們生活的都市,視野所及,無不高樓聳立、樹木稀疏、馬路擁堵,少了寧靜、沁人的花香和悅耳的鳥語。閑庭信步、花前月下成為生活的“過去式”,連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都成了奢望……
如今,哪里生態低碳,人們就更愿意居住在哪里。這些年,隨著松江地區生態環境建設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入住松江。不論是“換新顏”的松江老城,還是有“綠肺”之稱的松江新城,都讓人們感受到了自由而幸福的氣息。
“我哪里都不去,就呆在松江”
吳老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老松江”,在老城區谷陽北路一帶住了60多年,見證了松江老城這幾年來的發展。“幾十年前,我住在谷陽北路上的一個弄堂里,當時樓房很少,大多數都是平房。”吳老先生告訴記者,他在松江老城住了60多年,對松江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回憶道:“谷陽北路那個時候叫解放路,馬路又短又窄,后面一大片全是農田。那時候買東西很不方便,記得有一次自行車的踏板壞了,跑好幾里才買到一個新的。”
提及過去的生活,老先生感慨萬千。“當時的平房,一戶連著一戶。門前還有一個院子,我和老伴兒會在里面種點青菜。老房子一到下雨,就潮濕陰暗,還會漏雨,弄得床都濕了,每到那個時候滿屋子擺滿了接水的盆。”雖然生活并不富裕,但老先生覺得那時候每天過得很快樂。“那個時候自己并不覺得艱苦,家家戶戶都那樣,能吃飽穿暖就很幸福了。”
問到現在的住所,老先生笑盈盈地說:“這幾年,我一直住在谷陽北路菜花涇附近的小區,現在哪里還看得到平房啊,到處都是樓房。小區的綠化弄得真是漂亮,還開了很多商店,吃的、用的在家門口就能買得到。”在谷陽北路上,公交站牌、便利店、熟食店隨處可見,菜花涇路口的街邊花園也向來是附近住戶的一個休閑好去處,夜晚亮起霓虹燈時,流光溢彩,一派和諧。老先生感慨,現在的谷陽北路延長了很多,周邊的生活環境好了,平時在花園里散散步,農貿市場兜兜,生活很知足。“現在的樓房里都是干凈的白色墻面,刮風下雨都不用擔心。以前還怕年紀大了住樓房會爬不動樓梯,可現在大樓里有兩部電梯,不用擔心。我哪里都不去,這輩子就愿意待在松江。”老先生驕自豪地說。
“我喜歡松江,這里適宜居住”
12年前從老家安徽來松江工作的小陳,如今不僅有了穩定的工作,也和自己的愛人共同組建了家庭。算起來,小陳也算是個幸運的“新松江人”。想起當年剛到松江的時候,小陳還只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那時她在老城區租了一套公房居住。“剛來的時候條件比較艱苦,我當時租住在中山二路上的一個老居民區,房子雖然裝修過但還是比較破舊,家具也只能將就著用用。”提起當時的生活環境,小陳連連搖頭:“哪里還在乎生活環境和什么配套設施,覺得有個地方住就很不錯了。”
奮斗了5年后,小陳終于下定決心在松江新城買房。“我和愛人看到新城區的環境好和配套設施完善,就不由得心動了。”心一狠,貸款買下了綠洲華庭的一套房子,小陳覺得心里松了一口氣,還為自己當時正確的決定沾沾自喜。“現在住在新城區,上班有好幾路公交車到單位,周末想玩可以去附近的商業廣場,買東西可以隨便到一家大賣場,吃完晚飯還可以去思賢公園散散步,這樣的生活我很知足,幾個在市區打拼的朋友都很羨慕我!”小陳對生活的想法很簡單,與其到市區去交那些昂貴的房租,擠地鐵,還不如在松江悠閑的坐公交車、騎自行車或者步行上班,“生活嘛,總是要過得有滋有味才對得起自己!”
很多像小陳這樣的“新松江人”,自從來到這里,就不知不覺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喜歡上了這里的清靜、便利和閑適,并決定在這里扎下根。“我喜歡松江,這里的民風淳樸,綠化多空氣好,很適宜居住。”
“松江很美麗,我們想留在這里”
如今,大學生戀愛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了,在松江大學城就讀的大一大二的學生在松江買房也越來越普遍。李蕓是東華大學大二的學生,最近,她與來自湖南的男朋友在經過雙方家長的認可后,雙方父母一起出資購買了丁香花園的一套新房。“剛來松江讀大學就喜歡上了這里,有山有水有綠地,設施齊全,生活在這里很舒適。”李蕓告訴記者,這個決定她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從家鄉山東到松江來上大學后,她決心要留在松江工作生活。“松江是個美麗宜居的地方,而且這里就是上海,我們就是想留在這里。”
程老師是東華大學的一名教師,雖然他在黃浦區早已有了自己的房子,但還是在松江新城買了一套房,把全家人都接到了松江居住。程老師在松江大學城工作了好幾年,始終覺得自己每次都要坐學校的班車往返市區和郊區勞累辛苦,“我覺得松江環境挺好的,寬闊、寧靜,不像市區那么擁擠,干什么都要排隊,上班還堵車。松江新城的小公園和綠化都是我很喜歡的景觀,房價也不像市區那么貴,于是干脆就住在松江了。”程老師認為,生活就是要找一個適宜居住的環境,空氣新鮮,設施齊全。
“我有一個同事也在松江買了房子,她平時周末就帶著小孩去公園里放放風箏,或者到電影院看場電影,松江的確是一個宜居城市。”
“清澈的藍天,新鮮的空氣,綠色的草坪,我們要的不是繁華,而正是這種寧靜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