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古稱華亭,別稱云間,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不過,記者在最近的采訪中了解到,不少市民對于城區的路名感到不是特別的滿意。一位就讀于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女大學生告訴記者:“我們學校附近都是帶‘文’字的路,什么文匯路啊、文翔路啊、文誠路啊之類的,大學城這邊是文化氣息比較濃,但是也不能就認準一個‘文’字嘛,搞得好像詞‘窮’了一樣。”
路名里少了點“文化氣”
在松江,我們總會看到如中山中路、中山東路、中山西路,谷陽北路、谷陽南路,榮樂東路、榮樂中路、榮樂西路等以方位命名道路的情況。這樣可能方便記憶,但未免有“潦草取名”的嫌疑。市民陳先生表示,一個好的路名往往能使該地段“蓬蓽生輝”,所以千萬別小瞧了這路名,“像‘黑魚弄’、‘白龍潭’這樣的名字,不僅生動有趣,聽了也不免引人遐想,很想知道名稱里蘊含的故事或起名的緣由。”
市民李小姐認為,“松江新城的環境有目共睹,但是也該借好聽又有‘營養’的道路名字來給新城加分啊,馬路上每隔一段路就會有道路的指示牌,試想如果來松江旅游的游客在指示牌上看到富有詩意的道路名,應該會跟開心吧。關鍵是,道路名會和整個城市的氛圍相得益彰,說不定還會被很多游人津津樂道呢。”
豐富的“儲備資源庫”
如何給松江城區取一些“詩意”的路名?對此,很多熱心市民紛紛支招。市民李先生表示,“松江歷史悠久,又出過很多文化名人,我們何不效仿效仿其他城市的做法,以歷史名人命名道路。比如,東北城市哈爾濱就有趙一曼街、靖宇大街、兆麟街,這樣的命名方式,不僅讓走過路過的人永遠記住這些為國捐軀的英雄,也營造出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李先生進一步補充說,松江歷史上涌現處大量的著名人士,諸如,晉代文學家陸機陸云兄弟、元代的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云間派文學”領袖陳子龍、明末著名農學家徐光啟等等,這些彪炳史冊的文化人,用他們的名字給道路命名,會使今天居住在松江的人們更加了解松江的歷史,熱愛松江,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也有部分市民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家住人樂小區的張老伯說:“像我這樣自小就住在松江的人,對很多路名早就習慣了。假如真的更改了路名,可能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會有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就像到外地旅游一樣,一切都是陌生的,不習慣。”
一些年輕人則認為路名和人名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一種識別的符號而已,只是一個代碼,不必在路名上斤斤計較,“大動干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