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的良渚文化玉器,活靈活現的宋代龍首建筑裝飾,保存完整的周代鹿角……在廣富林考古現場公眾開放日活動現場,90多件于今年出土的考古文物首次在大眾面前亮相,而這只是今年考古發掘成果的“冰山一角”。今年廣富林考古項目面積1.5萬平方米,是我市歷史上考古挖掘面積最大、參與單位最多的一次,大量文化遺跡和文物在這3個月中接連出土。
前不久,一件周代青銅尊的發掘出土讓相關專家學者欣喜不已。在此之前,我市一共發掘過3件青銅禮器,讓人惋惜的是,這些禮器基本都有殘缺。此次發掘出的這尊青銅尊高24.4厘米、口徑22.5厘米,敞口、高頸、扁圓腹、高圈足,腹部裝飾以荊刺紋為主,兩組變體云紋對稱地分布于腹部兩側,口沿內壁上也對稱地裝飾著陰文的獸面紋。“這是廣富林發掘出的第3件青銅器,也是我市發掘出的第4件,而且是最完整、體量最大的一件。
目前文物修復專家正在進行文物清理,與市民見面指日可待。”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陳杰介紹,青銅禮器是中國先秦文化中代表社會等級的重要象征,在廣富林接連發現青銅禮器,這意味著廣富林曾長期是上海地區的“核心區域”,擁有較高的社會等級和規范制度。此外,另外出土的周代卜甲、玉琮等重要遺物和祭祀坑等遺跡都佐證了這一觀點。
廣富林文化的房址也是本次發掘的重要發現。房址東西長約15米,南邊寬約10米,有平整的房屋活動面,也有墻體痕跡。在房屋活動面上,存有大量倒塌的紅燒土堆積。專家推測,可能由于原有的房屋倒塌,導致現場殘留了許多當時人們生活使用的陶器,包括了夾砂陶鼎、夾砂陶甕等。
在發掘過程中,一些重要的遺物也被陸續發現,有良渚文化的玉器、廣富林文化的生產工具石斧、石鑿和石錛等,也有周代的生活用具。在考古過程中,一座周代的水井中出土了原始瓷碗、黑陶罐等7件較為完整的陶瓷器。此外,考古項目還發現了許多精美文物,宋代及明清時期的各種瓷器。在一座宋代水井中發現的龍首建筑構件是較為獨特的一件遺物。龍首與板瓦混為一體,全長約60厘米,龍首張口吐舌,雙目圓睜,須發飄逸,雙角后卷,靈動而充滿力度,是宋代陶塑藝術的精品。
目前,2012年的廣富林考古項目已經發現了灰坑近500個,灰溝40條,水井240口,房址4座,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地4處,這些遺跡分別屬于新石器時代、周代、漢代、宋元、明清等時期,反映了廣富林遺址源遠流長的歷史傳承。預計今年的考古項目將持續至七八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