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肉粽還有哇,我要30個。”“今天沒有了,不好意思。”“那五花肉粽呢?”“也沒有了,明天再來吧。”一大早,位于泗涇鎮江川路上的廣利粽子店門前,不時有人來買粽子。而像這樣的對話,“掌門人”王佩華這些天每天要重復上百次。
百年老店有秘訣
臨近端午節了,專程趕來買粽子的人越來越多,王佩華的廣利粽子店正加班加點包粽子。不到20平方米的店面里,十幾個員工在一張長條桌前面對面坐著正緊張忙碌著:卷粽葉、放糯米、加肉、包扎……熟練的基本功,不到一分鐘就包成一個;一旁的費老伯將包好的粽子一個個修剪整齊、排列裝箱,“端午節快到了,這些天訂貨單位集中來取貨,根本來不及做。”費老伯說。連日來,員工們每天凌晨3點起床準備原料,十幾個員工一天包五六千只粽子,仍供不應求。
廣利粽子店是一家創建于清朝光緒十九年的百年老店,作為泗涇鎮傳統的“松江名點”,長盛不衰的秘訣就在煮粽子的這一鍋“老汁湯”里。一鍋200只、一只250克的肉粽,用老汁湯煮3個小時,再燜上2個小時,中間不時加水但從不換湯,煮出來的粽子松、鮮、糯,咸淡適口、香氣濃郁、肥而不膩。
廣利粽傳承堪憂
王佩華從1996年開始經營粽子店以來,在繼承廣利粽傳統特色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使這一特色產品煥發了青春,重新打響了牌子。但近年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對廣利粽的未來卻擔憂起來:“我今年67歲了,不知道還能再干幾年。”王佩華告訴記者,女兒是教師,沒時間跟她學這門手藝,而兒子對這個“包粽子”的辛苦活兒似乎也不感興趣。“現在的年輕人可能都覺得做這個太累了,付出很多,但收入微薄。”王佩華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大肉粽賣4-5元,跟三年前是一個價。而三年來,肉、糯米和醬油、味精等價格都持續上漲,加上人工費等成本的不斷增加,現在一個月下來,只夠維持基本開銷,所剩無幾。
雖然對廣利粽能否傳承下去有擔憂,但王佩華依然忙碌著。明天端午節,她還要到閔行區去參加“頌愛國詩魂,揚民族精神”端午文化節活動,將在召稼樓群粽爭霸賽中一顯身手,展示廣利粽子的品牌特色。王佩華說:“只要有利于廣利粽發展的機會,我都愿意去試試,希望這門手藝可以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