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碩的三黃雞在林中草地覓食,成群的白鵝撲騰著翅膀跑向樹林深處……這是記者日前在申城“雞司令”謝敏杰的葉榭金家村養殖基地里見到的林下種養業場景。據介紹,這種林下經濟模式啟動后,不僅盤活了他的上海太平洋禽蛋專業合作社數百畝經濟果林的林下空間,還緩解了林地養護帶來的費用壓力,著實很劃算。
謝敏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林下養雞,每畝每茬一般可放養50只雞,一年兩茬,“葉榭基地100畝的桃園里一年就可產出1萬只草雞。這些‘林下雞’都是生態的無公害產品,還沒長大就被酒店預訂一空,每只可賣100元左右。這樣,每畝林地養雞帶來的產值每年至少可達1萬多元。”謝敏杰告訴記者,林下養鵝的純收入每畝也可達1000元至1600元,這當中還不計鵝肝等深加工產品的附加值。
林下新開發項目帶來的收入,還一下子減輕了林地養護的費用壓力。合作社的一名技術人員表示,合作社目前共有桃樹、枇杷等各類經濟果林350畝,每年的養護成本是一個不小的數目。謝敏杰說,林下牧草可提供鵝群生長所需的80%以上飼料;利用鵝來除草,一畝林地可節約100元的養護費,“林下的散養雞、散養鵝可以把果園里的蟲子吃掉,而糞便又是上等的有機肥,可直接還田促進林木和林下牧草生長,整個過程都是生態的、環保的。家禽養得好,賣個好價錢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不過,謝敏杰也認為,林下養雞,農民都會,關鍵是要生產有特色、有市場、有效益的雞蛋。目前市場上不缺雞蛋,缺的是優質雞蛋。養雞產蛋是農民的一項重要增收副業,但是由于無序競爭激烈,使雞蛋漸漸失去原本的味道。他把目光鎖定高端市場,認為靠數量難以取勝,靠質量尚可一拼。2003年,謝敏杰開始了林下雞養殖試驗,將買進的幾十只雞分別散養在不同的地方,喂以不同的糧食,觀察其間不同的變化。在沒有任何森林養殖資料和教材的情況下,他逐漸摸索出各種數據與技巧,并形成一套獨特的雞食配方和抗病防病配方。“循環經濟” 謝敏杰算得確實夠精。合作賬,社各養殖基地一年可產出2500噸左右的雞糞。除了保證自家果園每年500噸的使用量外,余下2000噸全部賣給了附近的種養戶。僅此一項,一年就可為合作社帶來上百萬元的收益。
另外,這幾年嘗到了“循環經濟”甜頭的謝敏杰,去年又有了新的打算,那就是在增加經濟果林種植面積的基礎上,豐富果木品種。以新近上市的“金手指”、“巨玫瑰”等葡萄為例,由于種植、推銷得當,2500克裝的葡萄每盒可以賣到60元,高出市場價一大截兒。謝敏杰說:“搞農業,一定要打好生態這張‘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