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師職稱劃分為13級,這樣的職稱評定方式成了不少海歸人才回國的‘絆腳石’,人事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在上周五召開的區新僑、海歸人士就業創業座談會上,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教授、海歸人士劉曉民一針見血地指出,“一刀切”的政策無助于招攬國際英才,如何完善留學歸國人員信息平臺建設,為他們提供持續性的人文關懷,是吸引人才落戶的關鍵。
據悉,此次座談會是上海國際英才創新創業周活動的松江專場,由區委組織部、區人保局、區僑辦、僑聯共同舉辦。會上,新僑、海歸人士結合自身回國就業或創業的經歷,為我區進一步凝聚海歸人才“支招”。
2003年回國后在閔行區注冊了一家醫藥咨詢公司,經營不到4年就關門了,擁有68項發明專利的東華大學特聘教授、海歸朱利民坦言,公司關門不是因為經營不善,專利技術更不缺,只是因為職能部門的服務不到位。“公司年審,我每年都要專門雇個財務上網填表……”朱利民建議我區建立長遠的人才規劃,在明確主導產業的基礎上主動出擊攬才,尤其要重視管理人才的培養和服務。“人才招來了,如果服務沒跟上,是留不住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