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銅廢鐵這些看起來不惹眼的生產邊角料,也能做成一個大市場。作為目前全國唯一一家從事邊角料交易的第三方服務平臺,上海加貿邊角料交易服務中心在短短一年內,累計成交2097筆業務,交易貨值達到2.5億元,貨量3.8萬噸。眼下,中心不僅計劃要將輻射范圍延伸至周邊區縣,于下半年設立分屬機構,還擬將產業鏈從以保稅邊角料為主,向一般性邊角料拓展。與此同時,中心在近兩年內還計劃建設樣品測試鑒定中心,開發邊角料交易電子商務平臺,起草邊角料交易服務標準等。
看似小商品,卻蘊含著大市場。據上海海關統計,2011年,上海全關區保稅邊角料內銷金額約為16億元。按照我區保稅邊角料與非保稅邊角料的比例關系推算,在全市范圍內,非保稅邊角料價值約為1000億元。區委書記盛亞飛曾指出,邊角料是資源,只要生產存在,邊角料就會產生,“從全國看,邊角料交易可以做大,并成為大市場,中心一定要拓展到一般邊角料。”
事實證明“小商品也能做出大市場”。邊角料中心從去年7月1日試運營至今年6月底的數據顯示,已吸引了164家生產企業、22家回收企業在中心進行交易,成交商品主要為廢銅、廢鋁、廢鐵、廢不銹鋼、廢鎳、廢鋅、廢橡膠、廢木材、廢皮革、廢布、廢紙、廢塑料和廢纖維等13大類貨品。
邊角料中心能吸引企業的關鍵在于中心以競價、招標等交易方式運作,為邊角料商品交易提供了市場化的競爭平臺。據介紹,中心目前主營的保稅邊角料,雖說是用剩的,但仍屬海關監管貨物,不允許隨意出關。按照相關規定,保稅邊角料只有復出口、補稅內銷、內部回收循環再利用和放棄4種處理方式。過去,大多數企業選擇的補稅內銷,由于直接與回收公司交易,邊角料常被“賤賣”,且“低報單價、高報單耗、少報多出”等現象時有發生。邊角料中心則打破了原來這種點對點的交易模式,通過公開透明的交易模式,避免了原交易過程中的“尋租”行為等。
在運行過程中,邊角料中心還構建了邊角料交易的信息管理系統,掌握了我區加貿企業及其保稅邊角料的大量信息,建立了自有自主的上下游企業資料庫及邊角料價格數據庫。這些,為中心下一步拓展服務功能提供了基礎。
據悉,在前期試點的基礎上,目前邊角料中心又形成了4項新的主要任務,包括建設邊角料交易服務中心,建設樣品測試鑒定中心,開發邊角料交易電子商務平臺,以及起草邊角料交易服務標準。其中的樣品測試鑒定中心,將引進金屬分析儀、能譜儀、掃描電鏡等設備,對送達中心的樣品進行成分檢測,為邊角料提供具有權威性、準確性、公共性的檢測數據。
此外,除了業務范圍要從加貿邊角料向一般生產性邊角料拓展外,邊角料中心眼下還在積極布局,力爭將服務功能向區外拓展。根據中心的工作計劃,今年下半年,中心將在周邊的閔行、青浦、奉賢三個區,設立分屬機構。中心負責人進一步透露,今后中心將建成上海乃至全國品類最齊全、價格最權威的邊角料交易市場,形成以生產性邊角料為交易內容的生產資料要素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