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不少來自外省市的男女青年落戶松江農村,成為松江的的媳婦、女婿,這其中有些是少數民族同胞。這些外來媳婦、女婿在新的生活環境中與家人互敬互愛、尊老愛幼,勤奮努力、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雙手辛勤創業,過上了幸福安穩的日子。小昆山鎮周家浜村的劉春玲和湯村的韓道會就是這樣的典型。
劉春玲的丈夫家生活較困難,因此她也是鎮里每年都要走訪慰問的困難少數民族家庭。2006年10月,劉春玲應邀參加了市少數民族創業培訓班,正是這次培訓給了她巨大的創業動力,創業的計劃一直盤旋在她的腦海里。不久,她從單位下崗了,本來就緊巴巴的日子更加困難。而此時,自己心中的創業之火又重燃。
常言道:萬事開頭難。啟動資金、員工、技術等問題都擺在她面前。但她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她一面向親戚朋友借,一面向區有關部門爭取小額貸款。在資金到位后,手套加工廠啟動了。她吸納了一些下崗女工加入,并安排她們參加技術培訓。為了增加手套加工業務,劉春玲四處奔波;有了業務,自己還要安排加工,親自把質量關。跟她有過合作的人都夸她加工的活無可挑剔。經過幾年的艱苦打拼,如今已是十多人規模的小廠,家庭也過上了小康的幸福生活。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和劉春玲一樣落戶小昆山的少數民族外來媳婦、女婿看到劉春玲的成功創業,紛紛向她討教經驗。而劉春玲也不忘幫助大家一起致富,周家浜村的羅家菊、大港村的羅潔瓊、涇德村的黃凱鑫,還有永豐街道的嚴小剛等,都在劉春玲的幫助下開起小加工廠,他們的生活也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湯村的韓道會是一名外來女婿,1996年進入上海九峰紙品廠工作。由于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在2006年倒閉了。看著昔日的工友一下子沒了工作,韓道會站了出來決定租賃廠房自己創業,這個想法得到了村領導的大力支持,并積極為他解決資金等問題。在各方的支持和幫助下,他成立了上海峰泖機電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后,他堅持抓企業內部管理,跑市場營銷,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客戶中贏得好評。如今,韓道會的企業年產值近500萬元,企業員工34人,其中有些是少數民族人士。
雖然在小昆山鎮84名少數民族外來媳婦和女婿中,成功走上創業之路的還不多,但他們的榜樣作用不可忽視。在他們自主創業的過程中,讓人們看到了他們身上敢想、敢做、敢拼的精神。他們的成功,也為小昆山地區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