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位于松江工業區的上海龍東光電子有限公司,正忙著與有關部門溝通參與保障“神十”任務的事宜。時間上溯兩個多月,6月29日上午10時左右,神九返回艙從乘傘下降到最終著陸點火,全過程通過搜救光電吊艙跟蹤拍攝,并同步傳輸到電視直播畫面上,清晰地呈現在億萬觀眾眼前,這在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史上,尚屬第一次。而捕捉到這些精彩畫面的光電吊艙,正是來自上海龍東光電子有限公司。
緊急調用,保障神九返航
“我們是5月17日才接到緊急電話,要求提供某型號的光電吊艙的。”說起參與保障神九返回艙著陸的經歷,龍東公司總經理陳應光記憶猶新。原來,這次神九與以往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要用裝在搜救直升機上的光電吊艙,負責對返回艙的跟蹤。在此前,選用的是國內另一家公司的產品,但在近4個月的演練中,始終存在一些技術上的問題。這時,龍東公司的光電吊艙才被緊急調用。
5月29日,陳應光帶著產品、設備和技術人員趕到北京,參加飛行實驗和考核。幾天的演練下來,龍東公司得到了“吊艙圖像非常穩定、清晰,神九任務可以采用上海龍東光電子有限公司的光電吊艙”的評價。
在內蒙古主著陸場經過20天、56次的演練后,6月29日上午,當神九返回艙打開降落傘后不久,龍東公司的光電吊艙就一直牢牢鎖定著返回艙,并將捕捉到的畫面,實時傳輸到北京、西安的指揮中心以及電視直播中。
1.2億元,堅守國防事業
一家不足40人的民營企業,卻能在航天任務中開創歷史,并非偶然。從2001年成立至今,“ 我們光研發投入,就超過1.2億元。”陳應光坦言。最初,公司瞄準的是技術難度大、見效慢、風險高的國防事業,開發集成高速光波導調制器、光纖陀螺芯片等,前者還被列入國家“863計劃”。但產品開發成功后,國內光學材料的不穩定性,卻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進行產業化成了難題。
眼看著幾年的巨額投入即將付諸東流。這時,龍東公司選擇了另外一條路——上馬國內剛起步的光電吊艙項目。說起來容易,實施起來卻難度很大。體積小、重量輕、作用距離遠、圖像傳輸清晰、跟蹤響應快的高標準要求不說,別看只有一個籃球大小的吊艙,卻集合了光、機、電、圖像處理、自動控制等諸多學科,還得砸進去更多的資金。“這幾年,我們做吊艙投入的研發資金,全部來自集團其他子公司賺到的錢。”陳應光告訴記者。最終,2006年,公司成功開發出第一款光電吊艙產品。2009年起,公司又開始著手滿足軍用、無人機使用的光電吊艙的研發。請專家、與高校合作,克服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2011年8月,公司最新的某型號軍用吊艙產品通過鑒定,并應用到神九返回艙著陸的保障中。
作為一種具有瞄準、自動跟蹤、鎖定目標并實時傳輸圖像的光電掃描跟蹤系統,光電吊艙可以裝載在飛機、艦船、機動車上,可以廣泛應用于搶救、巡邏、森林救火、地形地貌勘測等。在成功保障神九任務后,龍東公司眼下正積極推廣光電吊艙在民用領域的運用,“我們現在已經和不少地區的國土、公安等系統建立了合作關系。”陳應光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