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名細心的網友在金山某論壇發現了一個帖子,帖子中提到亭林也有一棵“江南第一松”。網友不禁納悶:古松歷來都是松江石湖蕩鎮的標志,亭林怎么也有同樣的古松?
細看這篇游記,文中提到的亭林江南第一松種植者竟然和石湖蕩鎮的古松種植者同出一人,都是元代的大書法家楊維楨,樹齡也大致相符,約為700年。不同的是,亭林的這顆古松植于私家園林內,而石湖蕩的這顆古松則是種植于尼姑庵內;亭林古松所處園林內,還附有一段當年為何種植此松樹的傳說故事,但石湖蕩古松周邊卻只記載了種植人而沒有種植原因。這樣看起來,似乎亭林的古松更有可信度了。
然而,傳說故事不能代表事實真相。從史書記載中可以了解到,種植者楊維楨曾在松江與張堰楊謙、廊下陸居仁、呂巷呂良佐等人交往甚深,他為松江的歷史人文做出了諸多貢獻,同時也選擇了松江作為長眠之地。
另據松江縣志和石湖蕩鎮志記載,當年康熙皇帝南巡之時,見此松外形雄偉奇特,遂將其命名為“江南第一松”。而亭林該園林內的古松只是隨意地與民間傳聞結合,沒有真正憑據稱其為“江南第一松”,顯得頗有爭議。石湖蕩古松因“文革”時期曾遭雷擊枯萎,如今沒有了當時雄奇的樣貌,但從之前的照片上看,還是能夠看到它盤根錯節、高大茂盛的雄姿,一棵松樹幾乎占據了整個院子。即便枯萎,如今的“江南第一松”枝干依舊粗壯,而亭林的古松僅僅是栽于花壇內,并無年代久遠之感。
一棵已經枯萎的松樹又如何與一棵活生生的樹木相較?據悉,為了讓古松能夠“恒久遠”,不被拷貝,石湖蕩這棵真正的“江南第一松”已經被賦予“新生”,植入了新的樹苗,并開始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