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熟了。眼下,市郊一派秋收忙碌景象。新浜鎮黃家埭村家庭農場經營戶徐六弟喜滋滋地告訴記者:“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每畝糧食產量預計可超600公斤。”
最近,市農委調查小組在新浜鎮開展新農村建設調研座談時,當地干部和群眾紛紛用一系列“悄悄變化”來描述這個遠郊農業鎮由內而外的嬗變。其中,他們最先提到的就是農民收入的快速攀升:5年前,農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7000多元,到今年預計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增了一倍。
事實上,讓當地群眾感受到變化的不僅是錢袋子鼓起來了,還有生活環境、地區安全感、干部隊伍面貌等。喜人變化緣何而來?記者發現,幾年前,地處遠郊純農地區的新浜鎮還存在發展滯后、人才短缺等困難,但該鎮并沒有等待觀望,而是鎮村兩級干部凝心聚力,主動求變,把改革創新作為發展的原動力,圍繞農業、農村、農民,提出了不少新理念、新思路,并大膽實踐。
干部,如何成了村民“保姆”
在新浜鎮黨委書記浦全林看來,人是發展的關鍵要素。因此,該鎮在干部隊伍建設上進行創新探索,使各級干部的責任心和積極性顯著提高,群眾的滿意度明顯提升,村級負擔明顯減輕。
過去,市郊不少村民抱怨,村干部下班后,有事要辦卻不知道找誰;其他村屬管理人員雖在村里,但由于人數過多,也讓村民摸不著頭腦。“村官”到底有多少?過去,新浜鎮一個村,除去村委會成員外,還有多達17類的村屬管理人員,全鎮總共有462人。“吃草”的“馬”多了,鎮財政的錢袋子可吃不消。但每匹“馬”又都沒吃飽,自然也就“跑不歡”,不少村屬管理人員把“村官”當作兼職。
與其大家都“吃不飽”,還不如讓一部分人“吃飽”。思路一轉,辦法自然有。新浜鎮在11個村推出管理人員“瘦身”計劃——成立村民綜合管理服務隊,與村民小組融合,組長由服務隊隊長兼任。此舉使全鎮村民小組一下由109個減至45個,村屬事務管理服務崗位由17個減至9個,“村官”由462人減至184人。“瘦身” 鎮財政負擔大為減輕。后,
“瘦身”后的村民服務隊“當家人”自然不好當了。這些隊長必須做到全日制上班,不能住在鎮上、城區,只能住在村里。村民有事,隨時能找到他們,成為村民身邊的“保姆村官”。他們不僅要做好保綠、保潔、保安,還得做好資產管理、人口管理,當好人民調解員和信息收集員。“只要多數村民不滿意了,隊長們就得無條件下崗。”浦全林介紹說。
不僅如此,該鎮還創新干部培養制度,探索“五個3年”計劃,對村居干部實行3年條線,3年副職,3年主任,3年書記、主任一肩挑,3年書記主任分設的培養方式,調動大家工作積極性,不斷積累工作經驗。同時,鎮里還擴大干部來源,選聘一批青年后備干部充實到村(居)及部分企事業單位,確保基層組織后續有人和工作活力。
如今,當村民家庭有矛盾、鄰里有糾紛時,不少村民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村干部和綜合管理服務隊隊長解決,基本上做到“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新浜鎮連續四年沒有出現一起越級集訪、到區以上非接訪地點上訪事件,連續四年榮獲市級“平安社區”稱號,群眾的安全感、滿意度測評連年獲得高分。
鄉村,如何恢復美麗“容顏”
在當地群眾和外來者看來,新浜鎮另一個顯著變化就是農村的鄉土氣息更濃了。如今,市民游客來到這里,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村舍、綠油油的莊稼、散發著芳香的花草,宛如一幅寧靜美好的田園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