泖港鎮腰涇村村民都有這樣的體會——最近兩年,村里的面貌和管理模式悄悄發生了喜人的變化:原來的18名村民組長“下崗”了,取而代之的是5名村民信得過的“片長”。變的不僅是名稱,減的也不僅僅是數字,更重要的是,村民們發自內心覺得這5名“片長”是自己的身邊人、貼心人。
12月26日早上8點,記者一行剛走進村里,就碰到了管轄村里第五片區的“片長”夏元林。當天早上,盡管細雨濛濛,天氣陰冷,但老夏還是和往常一樣,早早地對自己管轄的132戶人家巡視了一遍——查看衛生保潔做得怎么樣,探望孤老是否有什么困難需要幫助,諸多此類的“小事”,夏元林騎著電動車,“查”一 就是一個早上,用心得很。
不過,夏元林這些“片長”們確實查出了實效。老夏指著南北縱穿腰涇村的腰涇河告訴我們,原來這條河一年四季都是臟兮兮的,河面上隨處可見一些腐爛的菜葉,“現在,你看河水有多清?”
原來可不是這樣。從村黨總支書記蔣其的口中得知,原先村里盡管有18名村民組長和37名各類服務人員,但由于報酬低等原因,長期存在拿“工資”的人不服務村民的問題,以致于他2008年第一天到村里報到就職時,就有不少村民向他投訴、舉報。
為什么會這樣?蔣其告訴我們,說到底,還是因為機制沒理順,報酬不配套造成的。“55名村民‘保姆’,人均月報酬只有400元,叫人家做全職,怎么可能?”
如今,保姆”人數大幅減少了,“ 但收入卻增加了許多。夏元林說,目前,他一年收入能達到2.7萬多元,心思定了,干事的勁頭也就更足了。盡管要承擔8大類別、142項職責,但夏元林卻覺得忙得很充實,也很有意義,“我們這些‘片長’每天都會在所轄片區內巡查兩三次,做到對哪家住宅有險情、誰家是低保戶、誰家有殘疾人、誰家需要特別關心幫助等動態信息了如指掌,并將聯系電話給到每家每戶,以便隨時替村民排憂解難。”
泖港鎮鎮長吳建良告訴記者,在腰涇村試點的基礎上,鎮里根據人口和土地適度管理的原則,將全鎮劃分成108個片區,全面實施網格化管理。吳建良說,他們有一個更大膽的設想,就是以后將吸納一部分大學生擔任“片長”,并在對其考核通過后,提拔其中的優秀分子直接擔任村官,“稱職的村官,必須得與村民們打成一片,能得到村民的認可和肯定。”
“如今,有了他們,我們需要操心的事真的少了許多,他們就是我們的貼心‘小棉襖’。”如今,說起夏元林這些片長,不少村民不由得豎起大拇指。
查看更多相關信息,可登陸松江第一招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