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松江區泗涇古鎮馬家廳,兩位老藝人在白色幕布后舞弄著“皮影角色”,邊舞邊唱,另外八人拉二胡、吹笛子、敲鑼、打鼓配合默契,一股濃厚的鄉土氣息撲面而來,贏得觀眾們的陣陣喝彩,他們以“皮影戲”這種傳統的藝術形式為市民歡度春節添喜氣。
“微薄的身軀,刻畫出厚實尊嚴,小小屏幕,撐起大大一片天……皮影似神仙,我身輕如燕,你面前忽隱又忽現,飄逸在云和霧里面……”歌手周杰倫在他的歌曲中這樣形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皮影是一門結合了戲劇、音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表演形式,始于先秦,興于漢朝,盛于宋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是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傳統藝術。據史書記載,皮影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被認為是現代電影的始祖。2011年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把中國皮影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后場打鼓的82歲老藝人朱錦洪介紹說,松江的皮影繼承了江南的皮影制作風格,輕雕鏤而重彩繪,線條色彩大量運用工筆畫的技法俊美秀麗,部分的輔助裝飾如龍庭、宮燈、座椅等輔以鏤刻,人物造型色彩艷麗,整體效果鮮明亮麗。皮影戲的聲腔和曲牌源于地方傳統絲竹音樂和傳統戲曲及大量的民間小調等,松江皮影戲主要是以西鄉調為基礎,逐漸形成獨特的板腔體音樂,主體是上賦下賦兩句組成的基本調,又稱悠揚調。還有三番調(探子調)、哭調、朝天子、小更衣(天下同)、柳腰經等,尾聲是老旦做親(嗩吶為主)。皮影戲的念白大多用松江方言,間雜京昆念白。
作為目前松江唯一的皮影戲傳承人,朱錦洪是為數不多可以熟練制作皮影道具的“老法師”。他說,這個功夫是他當年跟同一個生產隊的俞師傅練就的,“那時候我才20歲出頭,除了種田基本沒什么娛樂生活。”每到春、秋兩季農閑時分,朱錦洪跟著俞師傅白天搭臺,晚上唱戲,每場皮影戲都要演8-10個小時,“能吸引附近百公里內的鄉里鄉親都來看戲”,朱錦洪回憶著當年演出時的盛況。
如今,跟他同年代的另兩位皮影戲傳承人都先后離世了,“除了失落,更擔心的是沒人傳承。”隨著年紀的增大,朱錦洪也考慮過找個學徒把這項手藝傳承下去,但由于沒有穩定的經濟收入,徒弟很難找。從去年開始,朱錦洪每周三都會去青浦監獄傳藝,先后收了六七個徒弟,“目前有一點基礎了。”朱錦洪有稍許安慰,“這門藝術很有趣,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加入這個傳承的隊伍,讓松江皮影戲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