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后,不少回家過年的外來務工人員又背起行囊,帶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再次踏上“找工路”。
這里選擇的機會多
正月初八一大早,河南某縣城的許國營、許松林和李向軍兄弟三人,匆匆與家中父母、妻兒一一告別,趕赴開往松江首班列車。
前前后后在松江車墩鎮生活近半年,兄弟仨都對這個“環境好、機會多”的地方徒生好感。這次過完年回來,擺在他們面前的頭一樁大事,就是找一個能掙到錢的工作,一來改善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再來就是給家中的孩子讀書存點錢。
三人中,技術最好的是許國營,在河南老家的一個工廠里,他是資格老道的焊工,一個月工資也能拿三千多。有一天,他無意間從一名朋友那兒聽說,現在上海緊缺技術工,依許國營的精湛技術,月薪少則四五千,多則上萬元。這消息讓許國營又興奮不已。在年后松江的首次周末招聘會上,許國營出現在那里,他沒帶一份簡歷,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與好幾家企業進行了面對面交流。我的期望月薪“是5000元,少了不干。”憨憨的表情里,帶著一股子韌勁。
前幾年在廣州打工的許松林,同樣也有干焊工的好技術,在其他倆兄弟的帶動下,他也從廣州輾轉來到松江。“我對這里非常滿意,這里選擇的機會更多,關鍵能掙錢!”許松林一邊樂,一邊說,“我要求不高,每月能掙4000元就夠啦,孩子12歲了,在讀初中,過幾年正是用錢的時候,能多攢點就多攢點。”站在邊上的李向軍也連忙點頭贊同:松江環境好,“ 治安好也好,能在這里找個三四千的工作就行了。我沒啥技術,就想找個普工干干。”
讓生活更體面點兒
來松江打工十一二年的重慶人鄭騫,目前是新橋某機械廠的一名技術工,月薪在三四千。剛過完春節,他又拿著大小包裹,和老婆一起早早地返工了。然而今年,他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工資再高點,生活更體面點。“今年想換份工作,月薪四五千的,能多點加班費的。”提起自己當前的工作,一骨子倔勁兒的鄭騫有一肚子不滿,“現在的廠里只有十幾個人,逢年過節沒有福利,連加班費也少得可憐。我沒別的要求,就想生活得更體面些,讓老婆孩子過好點,家里缺什么能買什么。”
招聘會上,鄭騫揣著一疊自己的簡歷,眼睛時不時地左右觀望,一見有好的崗位信息,就趕緊記在一本破爛的手寫本上。他說,一上午就投遞了三份簡歷,看到有合適的崗位才小心翼翼遞一份,不敢海投。“我想在這里扎下根來,所以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是關鍵,不敢輕易做決定,這次得看準了。”他一邊說著自己對新工作的期許,一邊念著自己對將來的計劃,“以后想把孩子接來,讓他接受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