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松”年代久遠,古松經歷數百年風霜雨露,一度不堪重負,枯竭而死。從舊照片上,依稀可見古松盤根錯節,高大茂盛的樣貌,不禁使人遐想聯翩。世世代代生活在石湖蕩鎮的人們,聽著古松的傳說長大,日夜在古松枝頭下仰望,總忍不住為“江南第一松”的逝去而扼腕嘆息。
生物醫學不斷創新進步的今日,能否使它“昨日重現”?2012年10月,為古松賦予新生命的計劃開始實施。如今,江南第一松”枯木逢春、“ 起死回生。
天下奇松 命途多舛
“江南第一松”位于石湖蕩集鎮西端古松幼兒園內(原楞嚴庵)。古松樹齡已有700多年,樹高約20多米,樹桿胸圍11.6米,樹冠遮陰約60平方米。清光緒松江府志中這樣記載:羅漢松,在石湖塘楞嚴庵殿前,根盤半畝許,元代文學家、詩人楊維楨手植。據介紹,當時約要十個小孩手拉手才能將其圍住,古松也因其樹桿粗壯而令人稱奇。
1937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古松遭雷擊起火,樹桿內部燃燒了三天三夜,造成樹桿中空。又過了八年,古松再次遭雷擊著火,樹桿內空進一步擴大。羅漢古松雖遭兩次天災,但令人稱奇的是,樹的外形仍然枝茂葉盛,傲然屹立,部分葉片上更出現有龍牌(俗稱牌九牌)狀的規則小圓點。當時民間有傳言稱,如有人能找齊整副龍牌樹葉,即能大富大貴,故引起許多好奇人士的采摘。
1972年,“江南第一松”枯死。當年,住在附近的一些信神者還將枯木當作神靈供奉,結果在焚燒香燭時引起火災,又將樹身燒毀近半,僅剩5米多高殘缺不全的枯桿矗立在原址。
賦予新生 枯木逢春
“雖然老樹已經枯死,不能重生,但我們卻想將他的生命賦予新的意義,使‘江南第一松’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