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上海斐訊數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正忙著重印公司宣傳冊,要為冊子上的所在園區“改名”。原來,作為市郊第一家市級工業區,松江工業區最近升級為國家級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品牌響了,自主權大了,政策優惠多了,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實施“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并重”戰略。而對斐訊公司總裁顧國平來說,他更關心園區在生活、生產服務上能“補上一課”。
在晉級“國家隊”后,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在土地供給、外資審批權限和金融支持等方面享受到更多優惠政策。這兩天,區各有關部門正抓緊進行管理體制機制、園區定位、產業規劃和布局等調整;區經委、區規土局、區商旅委等則正計劃在本月召開一次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會。
據介紹,松江工業區成立于1992年。20多年來,松江工業區逐步發展成為上海先進制造業和出口創匯的重要基地、利用外資的重要高地。至去年底,園區年產值近3000億元、稅收超過68億元、產業員工近20萬人。目前包括通用、百事、飛利浦、臺積電等近50家全球500強企業入駐園區。
與大多數工業園區類似,松江工業區過去20多年的發展,主要依賴的是土地投入、勞動力集聚和大量優惠政策。“面對土地資源日益緊缺、人力物力成本不斷上升和市場競爭更加嚴峻,這種單純發展制造業的模式,已很難進一步滿足松江工業化、城市化的需求。”副區長張培榮表示,這就勢必要求園區謀求產業轉型、功能提升。
隨著松江新城的興起,松江工業區力推“產城融合”,但束縛卻不小。目前園區服務業增加值雖占園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兩頭在松”企業越來越多,但發展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凸顯。由于“純工業”的定位,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土地指標有限,偌大園區內,“就近買瓶礦泉水”也能難倒不少企業的員工,更別談商務酒店、咖啡館等設施的配套,工業區與新城、市中心之間,每天上下班來去的“潮汐”現象愈發嚴重。這樣一來,客觀上造成工業園區與城市之間的割裂,在發展中也很難形成與松江新城的功能交叉、融合。“產城融合,僅有居住功能,或僅有工業項目,都遠遠不夠。”張培榮表示,作為目前全市最大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占地57.77平方公里的松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并成為松江新城發展的產業支撐。松江工業區負責人透露,根據初步規劃,西部園區3000畝土地將用于商業、商務的布局。毗鄰松江新城的松江工業區一期2.56平方公里范圍,目前也在推進區塊整體調整,并將更加注重“產”與“城”的聯動。
此番升級區域還包括新橋、車墩、石湖蕩、小昆山四個鎮的工業園區。張培榮表示,園區今后將不單單是帶來產值、稅收等經濟功能,“而會形成開發園區、松江城區、各鎮區、大學城校區和周邊社區的‘五區聯動’格局,帶來更多的社會功能、更大的社會效應。”
結合園區升級,此前松江招商引資中“三個50萬”的門檻,已經升級為“566”。即新項目每畝土地平均投資強度、平均出讓價格、平均稅收產出分別由50萬美元、50萬元、50萬元,提升到500萬元、60萬元、60萬元。
緊跟著園區的升級,一批企業也加快轉型。大同利美特(上海)有限公司是最早落戶松江工業區的外資企業之一,主要從事高檔西服的生產,且95%的產品出口。近年來,企業斥資3000萬美元設立了地區總部,向研發、設計、營銷、服務拓展,生產功能則逐步向外地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