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老來青”當家品種將變成松香早粳。老來青米業合作社負責人鄒士根昨日這樣告訴記者,“這一新品種的成熟期更早,適口性也更好,它有望于9月1日左右收割,‘滬上第一鐮’將再提早3—5天。”
據介紹,“老來青”大米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已經聞名全國,不僅因為產量高,更因為吃口較好。但以前的“老來青”主要是指品種,如今的“老來青”已發展成為了一個叫得響的品牌。和往年“小打小鬧”不同,今年松香早粳的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多畝,約占合作社總種植面積的60%。相比曾經的“當家花旦”蘇滬香粳,松香早粳不僅成熟時間可進一步提前而且糯性更強,產量也可提高3%—5%,達到每畝500公斤左右。
為何“老來青”能比一般水稻提前近2個月收割?農業專家介紹,松香早粳由松江種子公司選育,2011年正式通過上海市品種委員會品種審定,是上海最早成熟的水稻品種之一。一般來說,上海郊區的水稻成熟相比北方要晚得多,松香早粳是粳稻,但它突破了粳稻感光規律,對光照不敏感,相反對溫度敏感,而上海的溫度條件不差,所以其能夠較早成熟。這也就滿足了上海市民在國慶節前品嘗新米的喜好。
據了解,合作社的“老來青”水稻由32戶家庭農場種植,每戶規模在50畝到150畝之間,由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提供部分農藥肥料和統一包銷等。對于合作社而言,種植新品種后,如按照每畝產量增收15公斤和60%的出米率來計算,最少可增收150余元/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