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是來挑刺,就是來看你們怎么處理好廢水、廢氣、廢物的。”4月21日一早,在前往合肥國軒高科動力能源有限公司參觀的途中,松江市民張先生開門見山表明來意。這天,有6位松江市民自愿報名,成為首批赴安徽省合肥市國軒高科公司參觀的市民代表。
早上9點多,車子停在國軒高科的電芯生產和組裝車間門口,臨下車,市民張女士戴上了事先準備好的口罩。但當她跟隨大家穿好一次性鞋套,經過風淋室除塵、除濕,進入車間后,很快便發現這是“多此一舉”。原來,在整個生產流水線上,工人們除了穿著整齊的制服外,并沒有想象中的層層防護,就連口罩也不需要。
陪同的國軒高科常務副總經理徐興無解釋說,公司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學名叫非水電解液系的二次可充電電池,水是整個生產過程中的最大“天敵”。“因此,我們更擔心人身上的粉塵、潮氣會對電池產生影響,而電池的組成元素為磷、 鐵和鋰,對人體不會造成危害。”氧、
從公司車間已經實現自動化的電芯生產線,到依靠人工的組裝生產線,市民代表們邊走邊看,還不時停下來拍個照,向身邊工作人員詢問自己關心的問題。“我們來之前,最擔心的就是工廠的三廢處理問題。”市民沈先生說。走出車間,市民代表們圍著廠房細細查看,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從廢水管在哪里,到廢氣的排放口,還有NMP的回收處理等等,都一一仔細查看詢問。“環境比我們想象中要干凈、整潔,三廢的處理應該也不會有問題。”沈先生說。“要是電池沒污染,為什么每個小區都設立專門回收廢舊電池的盒子呢?”的確,電池污染已日益成為市民關心的話題。一粒小小的鈕扣電池可污染600立方米水,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價值,并造成永久性公害。“大家對國軒項目的反應這么大,都是為了松江好。說實話,來參觀之前,我也很不放心。”一番實地考察,市民王先生說自己對電池的認識從感性提升到了理性。他告訴記者,通過和企業工作人員面對面,讓他明白干電池的污染在于它們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重金屬,但磷酸鐵鋰電池作為目前新能源發展的新方向,并不包含這些重金屬。不僅如此,與傳統電瓶車等使用的鉛酸電池也有著本質區別。
當天上午,市民代表們還參觀了國軒高科正在合肥瑤海工業園在建的產業基地。據介紹,這個基地將建成年產2億安時磷酸鐵鋰電池生產線和年產3000噸電池正極材料生產線。其中,今后松江工廠所需的正極材料就全部來自這個基地。“根據你們的介紹,松江沒有磷酸鐵鋰粉這些原材料的生產,不會產生污染,目前,我還是比較能夠放心的,至少我可以不表示反對。”但市民張先生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企業畢竟是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萬一今后企業把原材料生產也放到松江,那怎么辦?”
面對松江市民的這一擔憂,國軒高科總經理方建華回應,電芯生產與原材料生產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后者的環評手續也更嚴格,企業“更加不會在松江違法上馬未經審批的項目。”
盡管看到在國軒高科公司附近兩百米就有居民小區,但市民史女士仍對松江項目周邊有34個居民小區表示擔憂。對此,國軒高科負責人表示,“環評影響范圍”的3公里半徑,是根據相關規定必要的選取范圍,與實際影響范圍不是同一概念。以公司在合肥的電芯生產和組裝生產車間為例,“過去6年沒有一起居民環保投訴”。
松江市民在參觀國軒高科公司電池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