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收獲“滬上第一鐮”的美名,老來青米業合作社負責人鄒士根這幾天很忙:一邊要趕緊組織社員平整土地,一邊要為“旗下”32名家庭農場主準備春播的種子。其實,自2007年在本市率先探索發展糧食家庭農場以來,目前我區的家庭農場已增加到了1206戶,經營面積達13.66萬畝,覆蓋全區80%的糧田。
區委書記盛亞飛表示,家庭農場模式,在減少農民數量的同時,大幅提升農業生產經營的規;I化和組織化水平,讓農民種田的效益不斷攀升。監測數據表明,在培養了一批適度規;募彝マr場以后,不僅穩定了全區糧食產量,農民也獲得了體面收入。目前,全區1200多戶家庭農場的平均年收入已達7萬-10萬元,以后幾年有望達到10萬-15萬元,種地在松江逐漸成為一份體面的職業。收入高了,在浦南各鄉鎮相繼出現了農民爭當家庭農場主的熱鬧場面。
農業生產經營者要提高專業化水平,培訓就顯得尤為必要。到今年底,我區將有50位農民拿到“家庭農場高級培訓證書”,持有中、高級證書的家庭農場主有望突破1000人,占比約85%。新浜鎮南楊村家庭農場主俞周峰告訴記者,去年他承包的95畝糧田,光水稻畝產就達600公斤,收入超過10萬元,比在城里打工強多了。然而,已持有中級證書的他仍不滿足,準備再考高級證書,“多學本事,畝產量增加10公斤,總收入就能增3000元左右呢”。
種糧為啥能多賺?區農委副主任范文弟算了幾筆賬:首先是政策惠農,中央、市、區三級補貼加起來,每畝稻田有500元左右。其次是風險降低,現在種水稻有了農業保險,還有統一供種、統一植保、統一烘干和統一收購等服務。再次,每戶農民經營面積適度,收入也實現“規;”,若僅以一年每畝賺500元計,100畝凈收入也可達5萬元,優于外出打工。再加上糧價逐年提高,種糧收益更加可觀。
為進一步增加家庭農場主收入,今年,我區還將繼續擴大“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的試點范圍。區農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我區已培育了53戶“種養結合”型家庭農場,一戶農民每年在承包100畝左右糧田基礎上,再在一年里養殖出欄1000多頭豬,豬場的糞便經過適度處理后給糧田作“有機肥”,變廢為寶的同時,也對土壤實施了生態修復。更重要的是,對于農民來說,種100畝糧食有7萬元左右的收入,養1000頭豬則有專門公司負責收購,每頭豬代養費50多元,一年下來又增加了5萬多元收入。
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機械化水平。在農業部門的設想中,經過培訓,今后我區的農場主幾乎人人都能使用一種農業機械,種糧規模還可以由現在的100畝左右擴大到200-300畝。過去,農機閑置浪費是郊區農村的常見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區率先探索了“大機互助化,小機家庭化”的機農結合新機制。如在葉榭鎮試點的“1+2+3+8”(1臺收割機,臺拖拉機,名農機手,戶家庭農場)模式,2 3 8就深受歡迎。 下轉第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