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箏聲聲、水袖善舞。一群十來歲的孩子身著漢服,點朱砂、拜孔子、誦古文……“五一”期間,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的醉白池公園讓游人“穿越古今”,和“古人”一起斗蛋、投壺,體驗古時候的民俗風情。
走進醉白池公園,不斷有身穿漢服的男女從身邊走過,仿佛置身古代花園。前幾日就聽說,有個漢服社團將在園內舉辦活動。這一消息引得上百人身穿漢服,從全國各地趕來。記者了解到,組織方上海鳳凰雅韻文化社是一個民間公益社團,自去年成立以來,社員已達400人左右。
小草坪“蘭湯祓禊”、鶴唳亭“蓮藕穿針”、雕花廳前“折河燈”……活動當天,社員們身穿漢服,在公園各處引導游人參與古代的民俗游戲。在碑刻畫廊,兩名身穿漢服的男子先是向圍觀人群行古禮,并向大家介紹投壺游戲的來歷和意義;隨后,他們在地上放置了兩個壺狀的器具,分別將箭矢投向器具中,以賓主區分,投中數量最多的為勝。游人紛紛駐足,看得津津有味,不少好奇的觀眾主動加入,一試“投壺”的樂趣。
現場負責人牛庚介紹說,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會被視作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以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成為貴人雅士宴飲時的一種游戲。
碑刻畫廊的東側廳堂正舉辦私塾啟蒙入學禮。4名孩童頭戴儒冠,身著漢服,一一行拜師禮。隨后,在同樣著漢服的啟蒙老師帶領下,神情嚴肅又略帶好奇地向孔子像鞠躬行禮,并接受老師用朱砂在額頭正中點上紅痣,取古語中“痣”通“智”之義,意為開啟智慧。之后進入“學堂”,盤腿端坐于席上,跟著老師誦讀經典。“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清脆的童音加上一本正經的樣子,引來不少游人一探究竟。
離開碑刻畫廊,走著走著就到了大草坪。大草坪露天舞臺圍著許多游客。記者擠進去一看,這里的“斗蛋”大賽正陷入“膠著”狀態:一名參賽者將手里的雞蛋一會兒往左,一會兒往右,虛晃幾招,與對方手里的蛋輕輕相碰,就是撞不碎。就在兩個蛋往同一方向倒的時候,沒想到對方立即把雞蛋往后一拉,冷不丁撞上對方,只聽“咔”的一聲,對方的蛋殼碎了。
“斗蛋是一項古老的漢族民俗活動。每到農歷三月初二晚上,母親們都要為每個孩子準備好雞蛋,一人一個網兜是少不了的。把蛋放在網兜里,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讓他們第二天出門斗蛋。”牛庚告訴記者,斗蛋除了蛋頭碰蛋頭、蛋尾撞蛋尾外,沒有成文的規則,但多數人在斗蛋之前都有口頭協定,即輸方要把斗輸的蛋獻給勝方。一邊聊著,臺上不時傳來“咔咔咔”聲。在一陣碰蛋聲中,“斗蛋王”也脫穎而出,家住奉賢的11歲女孩黃暄榮摘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