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進葉榭鎮馬橋村,成蔭的綠化使人感到格外的清涼,而當日的氣溫已躥至30℃。馬橋村黨支部書記朱惠明帶著記者在村里踏訪,放眼四周,金黃色的田野里,幾個農婦正在收割麥子;路旁的高高樹上不時傳來陣陣清脆悅耳的鳥叫聲;許多色彩斑斕的蝴蝶在田野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正在記者感慨鄉村的美麗時,忽然濃蔭深處傳出幾聲呦呦鹿鳴和孔雀嘶啞的叫聲。轉了一個彎后才發現,原來這里飼養著的梅花鹿與孔雀,正在悠閑地踱著方步。
昔日農村的生活環境,正在這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美麗的鄉村文明新風正撲面而來。置身于馬橋村的阡陌之間,處處能感受到新農村建設所帶來的變化。據朱惠明介紹,近年來馬橋村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目標,以村莊改造為切入點,以農家樂旅游項目開發為突破口,營造優美宜居的鄉村生活環境,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觀光綠色農業。如今,一個生態優良、環境優美的魅力新馬橋正在逐步形成。
讓環境靚起來
從2008年開始,馬橋村以村莊改造工程為切入點,致力于營造墻面白化、道路硬化、河道凈化、路邊綠化和宅前屋后潔化的“五化”優美宜居環境。幾年中共投入資金近2000萬元,涉及23個村民小組、72戶村民家庭,涵蓋土地面積652畝。種植綠化13余萬平方米,拓展道路9000多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150盞,家庭化肥池365個。去年,馬橋村試點垃圾分類處置工作,在田間設置積肥池,通過垃圾分類將有機垃圾漚制發酵成有機肥,歸還到家庭農場的糧田里。
讓資源活起來
馬橋村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有禾嘉園林、景山休閑屋和秋景花園,以“馬橋村羊肉莊”為龍頭的馬橋村農家樂建設初具雛形。壽山園、呦鹿園、佛花堂和錦麟園等景點,呈現出了具有黛瓦白墻等江南民居特色建筑和江南園林景觀。馬橋村現已舉辦了四屆張澤羊肉節,開發了以“家綠”品牌為系列的涉農旅游產品,主要有葉榭軟糕、張澤青籠餃、張澤山羊肉和馬橋豆腐干等,其中葉榭軟糕被列入上海市非遺保護項目。
讓村民富起來
馬橋村對農業發展有著自己的定位,他們堅持轉型發展,敢闖敢試,在全鎮范圍內率先走農業規模經營等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早在2007年,馬橋村就以100%的土地流轉率,組建了22個家庭農場和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出了機農一體、種養結合、糧經復合型的家庭農場經營新模式,極大地提高了農田的產出率,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去年,全村農副業總產值達5200萬元,真正實現了農業逐年增效、農民逐年增收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