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吹上四鰓鱸,雷松酥膩千絲縷。記者昨日從區水產良種場獲悉,今年這條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江南名魚”將首次在泖港數百畝的生態濕地實現大水面養殖。水產專家指出,這不僅意味著這條魚的味道更鮮美,而更重要的,它標志著我區這張“文化名片”的養殖技術已提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更多市民不久將可全年品嘗到“傳說”中的美味。
記者昨日在區水產良種場的四鰓鱸魚養殖基地里看到,這些“小家伙”平均體長已達3厘米左右,頭大而扁平,口寬呈扇形,兩鰓前后各有一道凹痕,望之如同鰓孔,在鰓蓋上又有橙紅色的條紋,看起來極似4片外露的鰓葉。據良種場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50萬尾四鰓鱸魚苗長勢良好,預計年上市供應量可達5萬尾,較去年翻一番。
松江四鰓鱸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魚之首(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和黑龍江興凱湖白魚)。據說,其魚肉久烹不老,冷時不腥,特鮮。品嘗過此魚,其他菜肴便顯索然無味。歷代史志每提及此,都稱它為“鱗之首”。在民間傳說中,無論是下江南的乾隆皇帝,還是游歷至松江的文人墨客、江湖豪杰,必定要品嘗一番四鰓鱸魚的絕美滋味。但是,由于生態環境的惡化,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上海地區卻不見了松江四鰓鱸的蹤影,也讓不少無緣得見松江四鰓鱸的市民惋惜不已。
為保住和挽救這一珍貴魚種,近年來,區農委和市級有關專家積極開展人工育苗、養殖技術研究。由于松江四鰓鱸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按照規定,其人工繁殖子二代才可食用。于是,科研人員把人工培育出的子一代作為親本繁育子二代,批量收獲了可食用的人工繁殖下一代魚苗,并開始探索大批量人工養殖技術。自2010年取得農業部頒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以來,區水產良種場利用西部漁村等平臺,至今累計銷售了上萬尾成魚,并廣獲消費者好評。
水產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四鰓鱸魚十分“嬌氣”,對水質和餌料要求也特別高。它們的生長期在淡水環境,繁育期卻在咸水環境,因此科研人員不得不通過技術開發,人為制造出鹽度變化的水環境。餌料也必須是鮮活的河蝦和小魚,而且在不同生長階段,它們對餌料的大小有著不同的喜好,需要專門在過濾池中養殖親蝦,讓其自行繁殖,然后每天人工撈取小蝦、小魚投喂。一旦技術控制不到位,就可能影響到這些魚兒的成活率和生長速度。
四鰓鱸買回去了,該怎么烹飪?由于該魚絕跡滬上市民餐桌多年,知曉烹飪四鰓鱸的人已不多見。為此,區農業部門計劃向民間征集四鰓鱸的傳統烹飪技巧,力求恢復和挖掘這一傳統的餐飲歷史文化。
據了解,除區水產良種場外,復旦大學、中洋集團等單位近年來為保護、挽救這條松江文化名魚,也采取了多種技術措施,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