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一大早,家住佘山家園的張引芳吃過早飯,便騎著電瓶車趕往辰山植物園上班。在休息室她換上工作服,帶上了橡膠手套,又一個平凡的工作日就這樣開始了。
農民失地不失工作
幾年前,47歲的張引芳還是辰山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田間勞作外,還織羊毛衫以貼補家用。丈夫患病,不能做體力活,女兒讀高中課業繁重,全家收入主要靠家中的幾棵梨樹和張引芳的女紅活,但每月收入也就1000多元。“那時的日子過得很清苦。”張引芳告訴記者,白天她要下地干活,晚上就在家里織羊毛衫。由于自己種地經驗不足,時常在打藥水環節出錯,導致收成不好,收入也不多。2006年,張引芳所在的辰山村碰到動遷,她一家搬進了佘山家園的安置房,農民“搖身”變成了居民,不僅能享有鎮保,老人還有了養老金。
辰山植物園的建成,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帶來了機遇,也為當地創造了就業崗位。三年前,通過辰山村的佘山小區及居室綠化養護服務社的推薦,張引芳成了辰山植物園一名保潔員。每天早上7點到下午4點,她都在植物園西片區打掃辦公室和盥洗室。張引芳說,在植物園里有許多和她一樣的失地農民做著保安、保潔和保路的工作,“知道工作來之不易,大家都干得特別勤快,當上主管的就有好幾個。”目前她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滿意,“現在我也是個上班族,每天準時上下班,晚上和老伴出去散散步,偶爾還會到生活服務中心學跳排舞,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辰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永奎說,村里的服務社還幫助鄰村的許多村民到當地的旅游企業再就業,像植物園、歡樂谷等,都有失地農民。盡管不能種地了,但他們依然能夠自食其力。
農家小菜大受歡迎
走進佘山鎮新鎮村的桃源農莊,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農家氣息。據介紹,每逢周末農莊里的餐廳常訂不到位子。工作人員小顧說,來這兒用餐的大多是在附近游玩的游客,聽說這里的農家菜頗有農味兒,都想來嘗嘗味道。
原汁原味的農家菜從何而來?原來,桃源農莊的蔬菜都是從附近村民那里買來的。“村民自家種的蔬菜全是當天采摘,特別新鮮。”小顧說,除了蔬菜,一些村民在河里捕到的野生河蝦、黃鱔、泥鰍也會賣給餐廳,這些野生河鮮往往是客人們最青睞的。
值得一提的是餐廳里的一位“特聘人員”顧阿姨。50歲的她是新鎮村的村民,她做的菜餅可是餐廳里的招牌菜,每天限量供應。餐廳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少游客都是特地前來品嘗顧阿姨做的菜餅。正因為有了“顧阿姨效應”,所以桃源農莊也準備考慮多聘用一些會做農家菜和農家點心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