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匯路櫻花廣場附近,一間不足8平方米的小店前常常排起長隊,雨天或者高溫天也擋不住顧客的青睞有加。更有人坐地鐵從市區趕來,只為一嘗餅味。
這家招牌為“濤哥梅干菜扣肉餅”小店,店主李丹、劉濤是兩位來自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國貿系專業的大四學生。出身農村家庭考入大學,為了自籌學費生活費不得已練就了一套生意經,即將大學畢業卻選擇低端創業……近日,記者走進這家小店,走近了幾位“90后”大學生另類的4年學習生活。
農村娃品學兼優
上周五12時半,記者來到濤哥梅干菜扣肉餅店時,店門前依然排著長隊。幾分鐘后,店里走出來一個皮膚曬得有些黝黑的清秀姑娘,這個女孩就是李丹。1991年出生的李丹家住湖南省衡陽農村,母親在家務農,父親靠幫人拉貨維持生計。“我們家有4個孩子,家里經濟壓力很大。”4個孩子,李丹排行最小,“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丹從小就很懂事,品學兼優,一有空就幫父母干農活兒。高中畢業后,她順利考入湖南涉外經濟學院。“拿到通知書后,我就決定,大學期間的學費生活費自己解決。”李丹深知,作為一個農村娃,自己上大學的機會得來不易。為了省下錢來讓妹妹繼續讀書,李丹的三哥高三那年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卻沒有去讀。“哥哥只比我大兩歲,他知道他上了大學,我就沒書讀了。”說到這里時,李丹眼睛里隱忍著淚水,臉上掛著堅強的笑容。
和許多跳農門的大學生一樣,李丹在大一時就規劃好了自己的未來:大學4年努力學好專業知識,考上報關員資格證書,畢業后留在城市做一名報關員,收入穩定工作體面。因此,從大一起,她就認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半工半讀擺地攤
除了專注學習,學費和生活費的壓力是李丹繞不過的坎兒。為了掙錢養活自己,李丹在課余時間里擺起了地攤。涉外經濟學院有一條外街,人流量比較大,每天下午4點半下課后,李丹就去街上擺地攤。
用學校發的涼席往地上一鋪,擺上些小飾品、小掛件之類的,就算開張了。第一次擺攤,李丹不敢吆喝,甚至都不敢抬頭。“那時大學生擺地攤的少,我很怕碰見熟人,覺得難為情。”不懂得招攬生意的李丹,也不懂得如何進貨。“最初進的貨價格比較高,加一點錢賣出去和飾品店里的相差無幾,根本沒什么優勢。”幾個月下來,生意慘淡。李丹犯愁了:這么下去,生活費怎么辦呢?
為了鼓勵自己,李丹給自己做起了思想工作:“我靠勞動掙錢,一不偷二不搶,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趁周末時間,李丹就去長沙的小商品市場轉轉,淘些便宜又精致的飾品回來。
不久后,李丹的地攤生意好起來了,她還與同樣練攤的劉濤成了好友。劉濤也來自農村家庭,與李丹有類似的成長經歷,是李丹的大學同學。
“劉濤很會擺地攤,那時我們學校7個學生中,肯定有一個學生使用的手機鏈是劉濤攤上的。”說起劉濤,李丹很是佩服。為了了解好的進貨渠道,李丹和劉濤經常一起逛批發市場,得知義烏小商品市場貨全而且價格便宜后,他們就常去義烏進貨。“后來,我的生意也好起來了,大部分女生寢室里都能找到我賣的東西。”李丹說,周五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從下午4點半出攤到晚上10點多,有時候利潤有400多元。“這樣下來,我的生活費就沒問題了。”
轉做教育搞培訓
在李丹就讀的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對面,是以師范類專業聞名的湖南師范大學。“那時候,?吹胶芏嗪蠋煼兜拇髮W生在校外兼職做家教,輔導學生。”剛上大二的李丹冒出個想法:“我們為什么不自己開個培訓中心呢?”
有想法后,李丹就開始付諸實踐。她先是在學校附近的一個小區里租了一套3室的私房,將房子改建成了5間教室。“我們沒有錢裝修,只好動足腦筋盡量把培訓中心弄得像模像樣。”李丹把房東的鞋柜一拆,再稍作改裝,就成了培訓中心的簡易前臺。“伯樂培訓中心”場地建好后,李丹就和朋友一起忙著招生了。“原先我以為,搞培訓中心是很容易的事,大學生教個小學生初中生還不行嗎?后來我知道大錯特錯了。”聊起這段經歷時,李丹不時自嘲年少無知,不接地氣。“對于培訓中心而言,生源是最大的難題。”為了招學生,李丹印制了廣告單,在附近小區挨家挨戶掃樓宣傳。此外,她還設攤集中宣傳招生。“沒什么用,付出很多辛勞,還是沒招到學生。連著兩個月,我快熬不住了。
那段時間,李丹每天坐在培訓中心的教室里,一種從未有過的挫敗感壓抑著她。萬分無奈之下,她去求教自己熟悉的一位老師,老師說了一堆鼓勵的話,還有一些經濟類的理論知識。“我想要的知識更偏重實踐層面,甚至一些具體細節。比如介紹公司時,我該如何向客戶描述推介?設攤時,我如何與客戶展開交流,交流些什么能讓客戶信任我們,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給我們?”后來,李丹又求救于網絡,她從淘寶上發現了一本《招生方法寶典》,書里介紹的就是如何招生源的一些方法。李丹花40元買下了《寶典》,如獲至寶。翻來覆去看了幾遍后,覺得書中涉及的有部分內容還是讓人受益。“我在招生宣傳中借鑒了書中的一些經驗,并重新建立信心,到一些知名培訓中心取經。”通過取經,李丹才知有“試講”這回事。每次宣傳時,李丹都安排了免費送試講環節,實踐證明,試講確實很有效果。“你講課的特色和教育的互動溝通,在試講中立馬體現出來了。”
最終,李丹迎來了第一批35個學生。
大學城里賣大餅
賣大餅,源于幾年前的一次杭州游玩經歷。那時,李丹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為了擺好地攤,她和劉濤等朋友常去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有一次進完貨后,幾個好朋友并沒有立即返回,而是想順道去杭州看看西湖美景。就在游西湖時,李丹發現,在一家擺設極為簡陋的小鋪前,排起了四五十人的長隊。走近一看,才知道大家都在排隊買餅。一位老師傅正坐在土爐旁,熟練地貼餅。“這么小的不像店面的一家店,居然有這么好的生意。”李丹的一位朋友開玩笑說:“不如我們別擺地攤了,也賣餅吧。只要我們好好做,生意肯定好!”隨便一說的一句話,卻就此讓小姑娘上了心
培訓中心的最后一期學生結業后,李丹也步入了大三。這一年,她和同學劉濤決定做大餅生意。為了學習做餅,他們又來到杭州,找到了老師傅。說明來意后,老師傅明確拒絕,表示自己不打算收徒?吹嚼蠋煾等绱藞詻Q,大學生們有些傷心,卻并沒掉頭就走。他們在店里當起了伙計。
掃地,擦桌子,招呼客人等,幾乎所有雜活兒都被搶著干了。大學生們一待就是半個多月。李丹是個有心人,每次老師傅做餅時,她都站在一旁認真看。日復一日,老師傅的態度漸漸緩和了。“他本來以為大學生吃不了苦,待幾天過個癮就走了。看我們是誠心想學,最后決定收我們為徒。”至今李丹都記得,老師傅說愿意教他們做餅的那天晚上,她失眠了。
“卷餅,搟餅都相對好學,最難的就是貼餅,貼餅是最體現技術的;鸷虿粚N不好餅。手法不對貼得餅要么過硬,要么稀軟,影響口感。多練多琢磨,才能掌握好。”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后,李丹終于學會了貼餅。那么,做餅到哪兒賣呢,幾個大學生陷入了思索。
“我們最初選擇了廈門、上海、煙臺3個城市,仔細比較了一番后,最終選擇了上海。”通過問卷等調研方式,李丹了解到,上海的高校附近人流量大,需求也大。走遍幾個大學城后,大家一致認為,松江大學城是最合適的選擇。“松江大學城有7所高校,10萬師生,最難得的是,松江大學城教學區與生活區規劃十分合理,商業街店鋪集中,市口較好。”選好了店址,大學生們就開始籌集門面租金和轉讓費。
“不敢跟父母和親戚說我們要賣餅,錢都是從同學處借的。”錢湊齊后,找門面轉讓信息,簽合同,裝修,買工具,每件事都親力親為,“真正做起來時,才體味到每件事做成都不容易。”為了讓梅干菜扣肉餅更順應上海學生的口味,李丹把餅餡做了改良,味道有甜有咸,松脆可口。功夫不負苦心人,開業3個月來,濤哥餅店一炮走紅,平均每天可以賣出餅600個左右,每個3元,每天有近2000元的收入,月均利潤近2萬元。于是,在今年4月底,又開出了第二家大餅店,盡管地處偏僻,每天也能賣出餅400個左右。
專心做好餅生意
“有了盈利后,我們打算再投資開一家店。今后會繼續努力,做成品牌,向連鎖經營發展。目前已經有人愿意做加盟店,正在我們店里學習呢。”最近,大學城各高校迎來暑假,文匯路上的生意也冷清起來。李丹表示,她和同伴們打算利用暑期淡季再去學做餅技術,“一定要先把技術活兒干好”。
進入大四,李丹似乎離報關員的最初理想越來越遠。此時的她,更將心思放在大餅生意上。“選擇低端起步創業沒什么不好,這段創業經歷,對我是寶貴的財富。”如今,李丹的一位師兄也辭掉了月薪5000元的工作,來到了梅干菜扣肉餅店。“師兄學的是數控加工技術專業,他專業成績很優秀。但是按照規定,要滿27歲有幾年工作經驗之后才能考技師,師兄才23歲。”當記者問他師兄離職的想法時,“90后”的大男孩說:想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試試也好。”
讀了大學再去賣餅,臨近畢業不找工作,還一腔心思撲在賣餅上,父母怎么想,老師和同學會怎么看,也成了他們幾個大學生不得不面臨的難關。前段時間,李丹一直深藏的秘密終于在父母面前“包不住”了。當母親從騰訊網上看到女兒賣餅的消息時,第一時間打來了電話。“我之前一直跟媽媽說在做教育培訓,媽媽知道我是在賣餅后,一開始不理解,后來看我很當真去干,也就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