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的永豐街道文體廣場上分外熱鬧,一撥又一撥市民從附近社區“聞香而來”。原來,這里正在舉行“倉城韻,中秋情”中秋民俗聯歡活動。
紅色拱門下,一襲粉色裙裾的女子正用二胡拉著一曲《春江花月夜》,古典雅致的曲調和著空氣中彌漫的月餅香味,音樂中也多了些甜蜜氣息。
兒童說中秋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臺上,家住銀杏苑的小男孩正在繪聲繪色的講述《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的故事,臺下的觀眾聽得有滋有味。帶著3歲女兒前來參加活動的方女士邊聽邊不忘教育小囡:“聽到哥哥講的故事了嗎?月餅是怎么來的呀?”
據了解,“講中秋故事”是主辦方設置的民俗項目中的一個環節,目的是希望更多人通過中秋節活動了解傳統民俗。
除了講故事外,有關中秋民俗的知識競答也受到了市民歡迎,踴躍舉手搶答,答對的人接過獎品——月餅津津有味地品嘗起來,沒答對的也并不氣餒,站在一旁繼續等待機會。
老人憶童年
兒時不識月,喚作白玉盤。在文體廣場的東側,綠樹間掛滿了鮮紅亮眼的小燈籠,引來市民駐足觀賞。燈籠下方用小別針別著中秋民俗字謎,猜對了即可獲得獎品。人群中,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手里提著三只燈籠,溫柔地撫摸著燈籠的“圓肚子”,若有所思。
老人姓鐘,祖籍在廣州,因為兒女成了新永豐人,自己就跟著過來了。“我兒媳懷孕了,我過來照顧她。”老人喜滋滋地說,看著這些燈籠,就想起自己小時候過中秋的情形。“那時,每年過中秋節,我都會和小朋友們一起提燈籠。燈籠誰買也有講究,我的燈籠一般是姑媽買的。也有長輩不買燈籠送晚輩,而是直接給錢。我們小時候玩的燈籠是用最原始的蠟燭。燈籠的形狀,疊著時像個飛碟,展開就是最普通的燈籠樣式。”說起那些提著燈籠過中秋的童年時光,老人顯得有些激動,“等我孫子大了,我也給他送小燈籠!”
現場做月餅
在中秋聯歡活動中,“親手做月餅”項目吸引了許多市民參與,F場教做月餅的是九亭鎮一家月餅廠的仝師傅。“首先把一個月餅皮拿在手中,捏成一個餅狀。”仝師傅不僅技藝精湛,也很耐心,對每一名參與的市民都會細心指點。“你來捏皮,我來做餡。”家住倉匯社區的小趙夫婦分好工,第一次做月餅。一開始手忙腳亂,經過和月餅短暫的“磨合”后,終于上手了。“平時他經常出差,很少進廚房。”妻子笑著說。一旁的小趙連忙點頭:“自己做月餅很有意思的,吃自己做的月餅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