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3年前參加了“三支一扶”招募,一個被安排去養蝦,一個被分去了養豬場。從象牙塔到黃土地,這樣的巨大落差并沒有讓他們失落,相反,兩個人在支農崗位上一干就是3年。他們就是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畢業生姜開強和張瓊,近日,因為出色的工作表現兩人被評為上海市2013年就業創業先進個人。
給蝦苗做營養師
在同事們口中,樸實能干的姜開強是“強哥”。這樣叫他,不單單是因為名字里有個“強”字,更是對他的敬佩。
剛被分配到申漕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時,環境是陌生的,技術是空白的,雖說姜開強在學校里學的是動物科學專業,但在“實戰”面前多少有些像紙上談兵了。不過,這個來自江蘇農村的小伙子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踏踏實實地把心沉到了車間里,一切從零開始。
被分到飼料科的姜開強要負責鹵蟲的孵化?蓜e小看鹵蟲,它可是幼體蝦苗吃的唯一活體食物,鹵蟲的質量決定了蝦苗的成活率,是養蝦成敗的關鍵。沒學過養蝦的他,一步不離地黏著老師傅“偷藝”,遇上了問題就請教,休息了就看書、上網查資料。
鹵蟲對生長環境的要求高,車間的水溫一年四季都要一直保持在30攝氏度左右。水溫控制在30攝氏度,車間里的溫度就更高了。冬天里,室外氣溫不到10攝氏度,可到了中午,車間里甚至會超過40攝氏度。姜開強也總是穿著被汗水浸透的短袖埋頭工作,從來沒有叫苦叫累、落下工作過。
就這樣,靠著勤奮、肯干、愛學習,姜開強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技術骨干,還當起了技術指導老師,指導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開展教學實驗和實訓,常常帶領一群年輕人在育蝦室里熱火朝天地干活。
豬場里當接生婆
3年前的夏天,身材嬌小、容貌清秀的張瓊第一天到養豬場上班時還化了淡妝,她覺得“這樣可以給同事們留一個好印象”?梢贿M養豬場,她就發現自己錯了:豬圈旁邊一間瓦房就是“辦公室”,沒有電風扇,成群的蒼蠅“嗡嗡嗡”直接撞到她的臉上。
如今的張瓊早不是那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了,她已經成了一名優秀的“產科醫生”。大部分時間里,張瓊都是在“產房”里度過,她要幫豬媽媽助產,要給剛剛出生的豬寶寶剪尾巴、剪牙齒,要給體弱的豬媽媽和豬寶寶吊鹽水。
剛工作時,有人給張瓊介紹男朋友。對方覺得她家里條件不錯、模樣也好?梢宦犝f是在養豬場上班,就立馬斷了音信。那么,她怎么就當起了“豬倌”呢?張瓊解釋說,“三支一扶”的崗位都是分配的,她沒得挑選。
同樣是“三支一扶”,有人坐在辦公室里輕輕松松打字,過年過節還有福利,可到了張瓊這里,錢少、活兒重、低福利。這樣的事情,放在誰都會心里不平衡。最初,張瓊自己也動搖過。“剛畢業的時候很浮躁,覺得太苦太累了,很想放棄。后來跟老師深聊過,他勸我要學技術就是要吃苦,堅持下來,一定會有收獲。”
想想老師的話,再看看那一群群自己親手接生的、時刻伴在腳邊的豬寶寶們,張瓊決心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就這樣,張瓊的“接生”技術日益精進。因為豬媽媽們的臨盆時間無法計算,除了午飯時間,張瓊都堅守在“產房”里。這3年時間里,每天她都要接生幾百頭豬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