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泖港鎮五厙老街,拐進一幢幾近廢棄的老公房,里面很少再有人居住,與老公房的破舊相似,二樓一間不足15平方米的“陋室”,被一堆破舊的“老古董”塞了個滿滿當當。斷了把手的紅木椅,裂痕斑斑的五斗柜,高低拼湊的方桌……不過,就是這樣一間冬冷夏熱的“陋室”,在村民們看來, “藝術天堂”。
卻是
72歲的錢勇赴是這個舊房間的主人。每天中午12點鐘一過,老錢準時來開門,往3把舊茶壺里沏滿了茶,等候其他伙伴。并不奢求太好的條件,錢勇赴把成家時的舊家當七拼八湊地搬了進來,縫紉機當成了練毛筆字的案板,五斗柜里放滿了舊書,角落里一臺簡易木板裝訂三角隔板成了電腦桌;櫥柜頂上,還歪斜地“躺”著一架上世紀70年代的支架照相機。錢勇赴愛文藝,在鎮上是出了名的,這間陋室也因此“打扮”得功能齊全,錢勇赴自得其樂,美其名曰“工作室”。
退休后,錢勇赴喜歡在這間“工作室”里創作。從攝影研究到小戲創作,不少區里獲獎的作品出自這里,鎮文藝演出中自編自演的劇本也在這里著成。柜子里塞著滿滿當當的舊書,多數是30年以上的老資料,1957年版《滬劇表演》,1966年版《小舞臺》,1981年版的《唱詞韻轍》……這些年來,也被錢勇赴當成寶貝,時不時拿出來翻看,與朋友們探討。
以文藝會友,村民們對這間“陋室”的興趣很濃,臨近曹家浜村、興旺村、徐厙村中不少村民陸續成了這里的?停械倪是錢勇赴的粉絲,平時遇到“藝術問題”特來向他請教。用錢勇赴的話說:“一部分創作靈感就來自于大家的閑扯。”錢勇赴聽力不好,也成了“天然的優勢”。“有時,靈感來了,把助聽器一摘,轉身對著那臺破電腦寫起來。”任其他朋友在身后聽戲唱曲,絲毫不受影響。
在這里,聚會成了習慣,大年三十、初一也不停歇。采訪這天中午,還未見人,遠處就傳來“大嗓門”的說笑:“朋友們都來嘍……”頗有“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味道。進門只寒暄了幾句,興頭來了,有人伸手拿起一把二胡,大家就高興地先來上一段。平時,練聲、練字、排劇、研究攝影,攀談切磋中不知不覺就過了一個下午。
來的人圖的是志同道合。77歲的吳其麟年輕時曾是鎮文工團演員,退休后興趣不減,在這里找到了歸屬;82歲的許斌超不僅愛好文藝,還有一門好手藝,每次村里編排小戲,都有辦法“變”出逼真的道具:孟姜女的傘,老式水煙袋,上香的案臺……62歲的夏建發告訴記者,5年前曾患有重病,被醫生審判只有3個月的期限,而如今,身體恢復良好,他把康復歸根于能在這間“工作室”里,和興趣相投的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間“陋室”在鎮上出了名,影響和帶動了一批文藝愛好者。最近,鎮文體所決定對“工作室”給予支持,在徐厙村附近找了一處100多平方米的新場所,裝修并配置了新的書柜、桌椅、文藝器具,鼓勵錢勇赴和他的朋友繼續創作,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下個月,錢勇赴就要“搬家”了,告別10多年的舊居,錢勇赴和伙伴們還有些戀戀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