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豬發放、飼料控量、防疫消毒和出欄時間都相同,并且指導的技術人員都一致,即便如此,但到了生豬出欄時,石湖蕩鎮金勝村種養結合戶陶惠明所養的豬總要比其他養殖戶多兩三萬元的收入,這到底有什么訣竅呢?“5.42萬元。”不久前,陶惠明的這筆養豬收入再次引起其他養豬戶的羨慕。因為自從2012年底他先后養了4個批次的生豬,“2.1萬,3.3萬,3.41萬,5.42萬……”收入一次比一次高,排名也從“倒數”躍居前茅。為此,陶惠明還被請到區預控中心舉辦的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培訓班上作了“養豬經”的交流發言。
從養殖場的環境處理,豬飼料的調配,再到如何喂食,說起養豬經陶惠明侃侃而談。
“養豬是個技術活,不是簡單的喂食。”陶惠明說。在600平方米標準化豬舍里,16個“房間”住著580頭左右的生豬。經過大約105天的生長,這些生豬將一同出欄,接受技術人員的統一“檢閱”。通常,健康的生豬可從25公斤左右長到105至110公斤。但陶惠明精心喂養的生豬毛重卻高出了均值。
入夏后,氣溫漸高,晴雨天交替,晝夜溫差也大。為了讓生豬“感受”到恒定室溫,他隨時準備出入豬舍,調節風機和水簾,有時,半夜也起來查看。“忽冷忽熱,容易感冒。”陶惠明說。按規定,隔兩三天就對棚舍做一次消毒,消毒后的豬舍溫度偏低。冬天時陶惠明就放在12時到13時之間進行。“這樣,即便溫度低了,豬也不會太冷。”
投料也大有講究。下午3時,要對生豬進行第二次喂食。每天,陶惠明都在豬舍里“蹲上”兩個多小時,邊觀察邊仔細掐算著每一頭豬的吃食用時和食量,直到最后一頭生豬吃完。“有些豬吃得生猛,又快,馬上多添些料;吃得慢或者一次吃不完的,就要按計劃減量。”陶惠明說,豬也像小孩一樣,喂量減少了,兩天后,食量就“上來”了。病豬卻更難逃過他的“法眼”:陶惠明形容,有些豬“假吃”,與同伴一擁而上湊到槽前,卻一口也不肯吃,這樣的情況連續出現兩次,就要早做預防。
隨時間變化,生豬也長膘了。同一欄舍中,大豬常與小豬爭食。為了讓豬能安心“用膳”,隔段時間,陶惠明就會給個頭不同的豬調換一下位置,讓差不多重量的生活在一起,吃食量相當,飼料分配也好掌握;而苗豬向成豬過度時,喂料也有變化,為了讓生豬對新料口感多些適應,陶惠明很注意新、舊料調配的比例。
在記者面前,一本賬本清楚地記錄著豬舍每天的控溫、用料和消毒情況;每天兩次,在喂料前給生豬清理糞便。養了一段時間的生豬,都能“認得”陶惠明,時常用鼻子拱來拱去,示意“餓極了”;而陶惠明也習慣了豬舍的味道,忙完一天的農活后,就待在豬舍里觀察。陶惠明能從豬糞中分辨出生豬有沒有消化不良,能從鼾聲中判斷它們是不是健康。最近,新一批生豬又要出欄了,陶惠明心里有底,這一次,仍然“長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