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暑假模式的松江大學城儼然成了一座空城,2.5公里長的文匯路寂寥冷清,大部分商家已經關門歇業。唯有偶爾走過的留校大學生和少數依然處于營業狀態中的門店撐起了些許人氣。
記者了解到,選擇留校的大學生,原因有多種。有人想在學校復習考研考證,有人想利用暑假勤工儉學,有人已通過求職進入用人單位實習。在留校大學生中,還有一群人,他們懷揣著一個創業夢,決心在這個暑假大干一場。
而讓人意外的是,這些高學歷人才選擇的創業項目并非“高大上”,他們想去干一些諸如“賣豬蹄”、“攤大餅”等“很多沒讀過大學的人都能干”的工作。這種“人往低處走”的創業方式,成了“80后”、“90后”一代人新的創業主張。手握大學文憑卻放下身段的創業有什么不一樣?低端創業能否接受市場的考驗?“90后”的“人往低處走”又看到了什么樣的風景?
“再不瘋狂就老了”
“要多少?40個?好嘞,您在家等著,我們一會兒就送到。”攤位前,“豬蹄哥”賴章平一手翻弄躺在烤架上的豬蹄,一手接電話。剛掛掉來電,就迅速安排手下員工幫忙送份外賣。“大學城的那個豬蹄店忙不過來,我找個人去幫襯一下。”賴章平笑著說。
學生進入暑假,對于大學城的許多商家來說,就意味著淡季來了。與其等不到生意,不如關門歇業。而令人意外的是,在一輛美食車上經營的“八戒豬蹄”卻生意不斷。賴章平道出了其中奧妙:雖然大學生客戶群流失了,但是大學城周邊小區的居民還是給他的烤豬蹄店帶來了好生意。“都是些老客戶,他們要么打電話,要么發微信訂購,我們把豬蹄烤好后,直接送貨上門。”
此時,賴章平正在張羅他新開在廟前街菜市場內的一家門店。新店開張不久,已經有了一些熟客。“這里市口不錯,人流量大,很多人來到菜場買菜就順便買點烤豬蹄回去。”賴章平告訴記者,除了這家店外,“八戒豬蹄”還在北京開了一家門店,“希望‘八戒豬蹄’未來會成為一個連鎖店經營品牌。”
賴章平,2008年從華僑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在浙江一家公司里做工程師,每月收入5000多元。后來他辭職來到上海干起了“烤豬蹄”的行當。“我覺得打工沒有意思,永遠找不到出路,趁年輕,還是要出來闖一下,再不瘋狂就老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賴章平看到了商機,“在成都看望同學時,看到他們學校旁邊有一個賣烤豬蹄的小攤位,面積很小,年收入竟有300萬元。”2012年,賴章平看望在成都讀研的發小李功福時看到了這個商機,就與李功福、大學時候的好兄弟李洪臨商量著一起創業。三個“理工男”就此玩起了“八戒烤豬蹄”,賴章平也毅然辭去了他在浙江的工作。
為了做好烤豬蹄,賴章平還專門到四川成都一家豬蹄店學習,回來后又不斷試驗,對其口感和調料進行了改進。在陪伴賴章平一起創業的弟弟看來,表哥是個極富耐心的人。“為了做好鹵水和調料,他不知道試驗了多少遍,有時候我半夜醒來,看到他還在一鍋鹵水前研究。”
“豬蹄經過長時熬制的鹵水加工,再用炭烤,撒上芝麻、花生、小蔥等香料,表層香酥爽口、里層細嫩有筋。”每份烤豬蹄價格8元,加上“八戒豬蹄”保留了原有的營養成分,大學城店面一開,賴章平就成了紅人。有人為了嘗嘗豬蹄味專門坐地鐵從市區趕來,有人聽說店主是個名牌大學的高材生,不當白領改賣豬蹄的,也想來看看。
從去年8月起,賴章平每天要賣出300余只烤豬蹄,“基本上靠聽就能夠曉得火候了,先是聞著有點焦香,再聽到‘嗞嗞’響就快好了”。賴章平說,烤蹄從下午3時開始銷售,一天可收入2000多元,凈賺500多元。遇到高峰時,每天甚至可以賣出800多只烤豬蹄。第一家店開起來后,今年6月,賴章平著手開出了廟前街門店和北京門店。
一路走來,在經歷創業期的跌宕起伏外,賴章平坦言,“也承受了一些心理壓力”。賴章平老家在江西農村,父母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實農民,一心只希望培養出幾個大學生,希望孩子們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跳出農門。“最初創業時,我都是瞞著父母的,不敢跟他們說我在做烤豬蹄。”賴章平說。“舅媽知道后一開始很接受不了,好好一個大學生干嘛不去考個公務員,或者去企業找份好工作,早知道要賣豬蹄,還讀大學干嘛?不光家人質疑,身邊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賴章平的表弟悄悄對記者說,自從大學城那家店開起來后,家人的想法漸漸有了改變。現在賴章平的父母、弟弟、表弟等都成了豬蹄店的“員工”。
“我們家里人現在都很支持他創業,我表哥有幾個研究生朋友,現在在企業的收入也就是年薪20多萬。”在只有初中學歷的表弟眼里,賴章平很值得他欣賞,“他一個大學生能放下身段干這個,本身就不容易。而且,他賣烤豬蹄的一些想法、創意,也讓我感覺到,不管做什么生意,哪怕賣個豬蹄,也是需要有知識的。不重視知識的人,也許可以烤出好味道的豬蹄,但是你可能做了并不會賣,賣也賣得不好。”
同樣在去年開始創業的“濤哥梅干菜餅”最近也在廟前街附近開了一家新店。“雖然創業艱苦,但我們還是會繼續走下去。”“90后”大學生李濤對記者說。
體驗經濟里玩“超前營銷”
除了熱衷服務業的傳統領域外,也有一些大學生,希望從服務業里探索新的消費需求和盈利模式。“做飯,是一件家庭生活的煩心事,卻可以開發成年輕人的體驗式經濟。“最近,在松江大學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畢業生喬帥開辦了一家“Ikitchen創意廚吧”,大學生購買飯菜原料在廚吧加工,還能與朋友們聚會、娛樂。“以廚會友”,成為大學城里新的流行時尚。
四年前,喬帥從山西考入上海立信會計學院攻讀國際貿易與經濟專業。在國際大都市讀書是喬帥一直以來的夢想,沒想到大學生活還未開始,上海的飯菜先給他一個“下馬威”——上海飲食偏甜,且以米飯為主食,從小吃面長大的喬帥很不習慣。“每天都吃不好,瘦了好幾斤,兩個月后就因胃穿孔住院兩周。”出院后,喬帥盡量找地方自己做飯。也從那時起,他萌發了要創辦一個與做飯有關的項目的想法。
今年6月,喬帥大學畢業。沒有與其他同學一樣按部就班地尋求一份工作,而是與兩個合伙人一起,在松江大學城開辦了一家“Ikitchen創意廚吧”。在這里,大學生們可以體驗做飯的樂趣,還能與朋友們聚會娛樂。喬帥以創意廚吧為基礎,開設網絡平臺,讓大學生們“以廚會友”。做飯在這里變為了一種娛樂方式。
然而“略顯低端”的餐飲服務創業項目也讓喬帥一度很苦惱。“政策轉變了,基金只提供給那些科技含量較高的項目。我申請了兩次,每次都在終面時因為科技含量不足被淘汰。”沒有經費,讓創意廚吧的項目一度擱淺。第一筆創業基金的獲得也很有學生色彩,喬帥在參與創業比賽時,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兩個人找到他,提出愿意出資跟他合伙創辦創意廚吧。于是三人籌集了20萬元,廚吧開起來了。
創業初期,喬帥腦子里想的都是如何節省成本。廚房灶具、廚具投入很大,如何節省這部分資金,喬帥想到了“超前營銷”的概念。“大學生如果在創意廚吧娛樂時接觸到了這個品牌的廚具,會將大學期間的美好情感一并帶入。畢業后成家立業,會首先想到購買該品牌的廚具,這是對大學生的超前營銷。”就是憑借這個方法,奧普生產商免費提供給喬帥4套整體廚具,節省了四五萬元成本。
大蛋糕里找到新空間
又到畢業季,大學生就業問題也再次擺在社會面前。日前召開的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傳出消息,今年我國高校畢業生達727萬,再創歷史新高,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國家首次把“推創業促就業”擺到突出的位置,將推動大學生創業作為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抓手。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國范圍內啟動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幫助和扶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逐步提高高校畢業生創業比例。按照上海占全國727萬應屆畢業生的比例,滬上大學生創業隊伍這3年間將近兩萬人,可以預見自主創業活動“填補”就業崗位需求的比例會大幅提高。
“今年國家首次把‘推創業促就業’擺到突出位置,對于想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是遇上了最好的外部環境。”此次國家推動大學生創業的舉措中,非常重視服務業的發展,要求各地區加快發展各類生活性服務行業,拓展新領域,發展新業態,不斷提高服務業從業人員比重。這一利好消息讓不少創業大學生感到興奮,喬帥表示:“也許今后大學生推出的服務業類的項目會更容易通過基金會評審。畢竟不是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能成為高科技尖端人才。”
本次國家支持大學生創業有一條具體政策:對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開辦“網店”的高校畢業生,給予小額擔保貸款和貼息政策。在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創業中心里,記者遇到了幾位前來申請創業貸款的學生。有兩位來自美術學院的學生,想開一個藝術工作室,專門設計創意產品。學生告訴記者大學城學生多,尤其是畢業季節的時候,很多大學生想做個畢業禮物留念,他們覺得這一塊有市場,因此想成立一個藝術工作室,專業服務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還有一名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學生表示,想成立一個公司解決大學城快遞“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大學城的快遞多是只分發到快遞集中點,有些學生沒時間去領快遞,快遞大量堆積后也常發生遺失現象。我們希望做好服務把每一份快遞都交到學生手中。”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表示,公眾所推崇的往往是高科技創業,實際上這樣太過局限,導致創業的人數比例少,成功率也低。“在美國,大學生創業率達20%,韓國大學生創業率更高。而人社部今年5月的數字顯示,全國高校畢業生創業率僅1%左右,大學生創業面臨很多難題,還未成氣候。”他認為,應當要鼓勵“立大志、做小事”,有創業理想的年輕人可以介入任何一種行業,當然必須腳踏實地一步步來。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大學生們擁有比別人更先進的經營思路,或許可以改善行業的整體競爭模式和環境。“不要小看創業。”熊丙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