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水晶梨的豐收期,今春雨水少、光照足,松江不少梨農迎來了好收成。對于錢金云的100畝梨園來說,平均畝產2噸,今年,也可謂是個豐收年。不過,“豐產卻不能豐收。”錢金云說,眼看著梨果在短短半個月內陸續成熟,銷售路子仍然無望,近一半的梨滯留田頭,錢金云整日愁著尋求買家。
從訂購一空到成箱積壓
“辛苦干了一年,就盼著豐收,可現狀又讓人心焦,眼看就要白忙活了。”錢金云的梨園里,越來越多的梨果因為成熟,被摘放在存儲籃里;@子越堆越高,買梨的人卻寥寥無幾;而幾天前的一場大雨,還打落了不少梨果,一次性損失近三分之一;眼下到了高溫天,存放不足3天,將要面臨爛掉的可能。近兩年,酥掉、爛掉,“換不回一分錢”的梨越來越多,錢金云很心疼。
10年前,錢金云在永豐街道鹽倉三村附近承包了百畝梨園。從前,梨賣得好,還沒等果子成熟,“大手筆”的預訂電話就早早打來,訂購一空。多年來,錢金云只顧一門心思把梨種好,不需要考慮銷售壓力,因為“梨不愁賣。”
不過,近兩年“形勢變了”。去年,一個老客戶先是訂購了1500箱,后來突然又“取消”了。客戶雖表示了歉意,但提前備好的梨卻錯過了銷售時間。無奈,錢金云裝箱運到大型批發市場,3000元“處理”了所有梨果,“原本,每箱8斤裝的梨,1500箱至少能賣10萬元的價錢。”
賣出的梨換不回人工費
類似的情況不少,讓錢金云有些心力交瘁。最近,錢金云與家人在菜花涇菜場和招商市場各租了一個攤位,有時,也托朋友幫忙在秀野橋菜場和環城路東門菜場擺攤銷售;每年,也有不少老朋友憑著口口相傳,專程來買幾箱梨,順便捎帶著買幾只家養的土雞;但相比100畝的規模化種植來說,這些銷量只是杯水車薪。最后,多數還是“來不及賣”,大批量的梨以每斤1元的低格售給批發商。“能賺一點,算一點。”錢金云說。
賣梨換不回成本,人工費卻在上漲。錢金云感到壓力很大。眼下,一批批水晶梨要趕著采摘,可是,“工人費投進去了,又是打水漂,去年,不少梨就直接爛在地里做了肥料。”
160噸待摘水晶梨盼人買
近兩年,錢金云也不得已動起銷售的腦筋。他把直通梨園的一條小土路修成了水泥路,方便自駕的人進園購買;又添置了一個小冷庫,緩解存儲壓力,雖說前后投資了10多萬元,但小冰庫最多只能存放5噸的梨,幫助延長兩個月,有點“遠水不解近渴”。后來,又發動全家人,每逢雙休日,到小區里擺攤叫賣。
同行人中,有人做起了電商,也有人幫錢金云出主意,建議他嘗試一下,但錢金云直說自己不會電腦,不懂上網,能想到的銷售方法很有限。8月中旬,錢金云家一批晚熟的品種梨也將成熟,產量約達160噸,可他正在猶豫:“究竟是摘還是不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