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泖港鎮茹塘村,家庭農場主石瑞根的水稻田跟別家很不同,稻田四周被1米多高的織網圍住,在大片綠油油的稻田之間,還有一條80厘米深的水溝相隔。如此“結構”,是石瑞根為自家稻田里的泥鰍設計的生長空間。在稻田里養泥鰍,只憑著突然冒出的一個靈感,今年春天,石瑞根第一次開辟了這樣一塊試驗田,探索“種養結合”的新方式。入秋后,泥鰍進入“貼秋膘”的成長期,眼下,就要迎來泥鰍的豐收。過兩天,石瑞根準備拉著這些肥厚的“成果”,到集市上做一番“檢驗”。
經過小半年的喂養,從每斤三四十尾的泥鰍苗,長到每斤15尾的大泥鰍,在石瑞根的5畝水稻田里,飼養了16萬尾泥鰍。石瑞根說,方法并不復雜。泥鰍種苗放養前,土壤要施足有機肥。繞稻田四周,挖一條寬1米,深80厘米的水溝,待到水稻分蘗前,保持溝渠水位,將泥鰍苗投放入溝。今春水稻直播前,石瑞根在深翻過的稻田里施入含豬糞的肥料,經水灌溉后,這些土壤中的微生物變成了泥鰍的好飼料。泥鰍苗在稻田里自然生長,可定時向溝里投入豆粕、蚯蚓或魚用配合飼料等,做補充飼料。隨泥鰍不斷生長,溝渠要經常換水,以保持水的清潔和水中的充足養分。根據氣溫變化,溝渠的水位也要不斷調整,氣溫低時,水位可適當降低,反之亦然。泥鰍不喜高溫,稻田水淺時或者夏季氣溫高時,秧苗還可作為泥鰍的棲息、避暑地,一舉兩得。
在稻田里養泥鰍,算是利用水稻田“種養結合”的一種立體生產模式,綠色、環保之道也在其中。泥鰍對水和土壤的凈化程度要求很高,所以,管理就要嚴格防止農藥污染稻田,“水稻殺蟲、除草環節都不可用藥。”石瑞根說,除草就用最原始的人工拔草辦法。泥鰍可以疏松田泥,也是稻田捕害治蟲的“好幫手”,如此,稻田與泥鰍形成了綠色循環,不斷投入飼料的水變成了“肥水”,與泥鰍的排泄物一同,更加肥沃了土壤。“相信這樣生產出的稻米一定會更優質。”石瑞根說。
說起“稻田養泥鰍”的想法,50歲的石瑞根說,自己其實還是個家庭農場主的新手,今年,是他承包家庭農場的第一年。從前,看到村里人種田,他就常想“如果輪到自己種,會用什么辦法多創收?”去年10月,當他決定參加家庭農場承包競選時,打定了嘗試養泥鰍的注意。成功獲選后,石瑞根開始遍尋有經驗的養殖人,今年初,打聽到浙江嘉興的泥鰍飼養大戶,討教養殖辦法的同時,也很快訂購了一批泥鰍苗。由于飼養者也沒有在水稻田里的養殖經,“究竟能不能成?”石瑞根決定大膽一試。
稻花香,泥鰍壯。眼下,這兩樣將先后進入收獲期,石瑞根已開始盼望著“雙贏”的豐收景象。由于今夏氣溫偏低,水中養分足,很適合泥鰍生長,成活率高,達到95%以上。而石瑞根也算了一筆賬,按市場預計,每公斤可賣到50元,5畝田里大約繁殖了2000公斤,預估近10萬元,扣除前期購苗、設網、水泵設施和飼料等投入,倘若市場狀況好,可賺六七萬元。而石瑞根也算好了時間,配合泥鰍養殖,種的晚稻至11月上旬收割,待到10月份泥鰍銷售季過,水溝清空,正迎來水稻豐收。“如果這個思路可行,明年準備再擴大一些。”石瑞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