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算爬上來了,真是慢!”前天上午,本市最大的地產大閘蟹品牌“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開捕。相較多地早已開售的大閘蟹市場,“三泖牌”大閘蟹再次以最后一名的速度慢慢“爬”過成熟上市的終點線。雖說“爬”得慢,大閘蟹的個頭卻比往年大了許多。塊頭大,品質好,在繼日本、中國臺灣和香港之后,今年,來自新加坡的經銷商也向養殖基地拋來了越洋訂購的橄欖枝,批量下了采購訂單。
“目前‘4公3母’(指200克以上的雄蟹,150克以上的雌蟹)的“大家伙”占比已達六成,相比去年增加了約10%。”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郎月林告訴記者。個頭大,品質也好,在開捕現場,剛捕獲的上百只蟹在一只捕撈筐中競相角逐,比力道,賽爬行,個個青背,白臍,金爪,黃毛,“賣相”極其誘人,其中,較大規格的單只重達400克;蒸煮上桌,金黃色的蟹黃滿腹,泛著油光,吸上一口滿嘴鮮香,肉質細嫩甜美。
品質好,訂單不愁銷,價格也穩居不下。與今年大閘蟹消費市場的普遍情況不同,“三泖牌”大閘蟹絲毫未受抑制“三公”消費政策影響,經調查,多數標有產自太湖、崇明等地的大閘蟹普遍降價約2~3成左右,而主打禮品蟹、出口蟹的“三泖牌”大閘蟹在尚未開捕之前,它的銷售“指標”就已完成過半,價格也與去年持平,平均每500克售價在100元左右。“不少老客戶在9月底就要求合作社提前發貨,不過,為了保證螃蟹的肥滿度,只能再等一等。”郎月林說。
目前,“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已成為上海市名牌產品,歷次在全國河蟹大賽中奪金,并成為本市首家大閘蟹中國商檢出口基地備案場。據悉,主產于黃浦江上游的黃浦江大閘蟹本就是市郊名產,后因諸多原因自上世紀80年代停止了養殖腳步。近幾年,上海魚躍水產合作社在市農委科技興農辦、區農委支持下,經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水產研究所等聯合攻關,以上海市河蟹產業技術體系建設項目為依托,憑借多年養殖經驗,終于又讓這一市郊名產再一次回歸市民餐桌,其品牌影響力也日漸享譽海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