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工藝設計、設備選型和建設了“利用荷蘭政府混合貸款擴建改造肉鴨專用飼料加工項目”(上海市重點工程)、“大江水產飼料廠畜禽飼料車間”(松江區重點工程)等多座大型飼料廠建設項目;在國內率先采用粉碎前不同水分顆粒原料搭配工藝的專利技術,使企業生產效率提高30%,生產成本節約300多萬元……
這些成績雖然顯耀,但對上海易普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曹康來說,最讓他自豪的,還是閉門六年寫作出版了《現代飼料加工技術》和《中國現代飼料工程學》兩本百萬字的專著。在曹康看來,通過這兩本書的技術推廣,將極大地推動我國飼料工業的健康發展,也使他的“讓廣大市民吃上更多更好的安全、優質的動物食品”的愿望更快地實現。
生于1961年的曹康,是土生土長的松江人。1982年,從鄭州糧食學院糧食工程專業畢業后,他直接進入上海飼料科學研究所工作,F如今,曹康已是我國知名的飼料加工方面的專家,在專業領域內獲獎無數。
我國現已是全球第一大飼料生產國,但在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的飼料工業剛剛才起步,與國外的差距相當大。據曹康回憶,那時歐美發達國家的飼料工業已經發展了100多年,飼料工業已經十分壯大和成熟,在當時的美國,飼料工業在其十大支柱性產業中名列第七。“人家都是科學配方飼料,而我們還是單一飼料,飼料技術含量的差距直接反映在畜牧業上,相比之下,他們的動物飼養水平更高。”為了迎頭趕上國外的步伐,我國老一輩飼料工業從業者一邊學習一邊工作,將總結到的寶貴經驗通過出書的方式向行業內迅速傳播和推廣。曹康說,那時他就暗暗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向業內推廣技術和經驗,為推動我國的飼料工業發展做貢獻。
從1982年至今30多年的工作中,曹康積極鉆研科學技術,多次出國進修、考察,著力解決大型飼料企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據了解,由他主持研究開發的原料預處理技術,有效解決了大豆膨化質量的穩定性。此外,他還在國內推廣了大型水產飼料廠生產過程中的廢氣除臭技術,并參與國家標準制定與多項審定。
2002年起,曹康辭去工作,翻出20多年來記錄的素材,閉門兩年撰寫了180萬字的《現代飼料加工技術》一書,并于2003年10月出版。這是國內飼料行業第一本系統介紹飼料機械和加工工藝的專著,至今仍是許多飼料企業工作人員的必讀書。
之后,曹康又在2014年9月編著出版了380萬字的《中國現代飼料工程學》一書,這是國內飼料行業第一本飼料系統工程專著。曹康說:“這本書幾易其稿,為的就是讓飼料工業非專業人士的讀者在閱讀此書時,也能立刻看懂理解。”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序言中評價這本專著在我國從飼料大國向飼料強國轉型時期,具有積極的推動和促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