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郊第一鐮”松江老來青大米于昨日上午開鐮。在葉榭鎮四村村,老來青米業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稻田一片金黃,收割機在田中穿梭(見上圖),新脫粒的稻穗顆粒歸倉。明天,滬郊第一批新米即將上市,讓市民嘗鮮。據悉,最先成熟的30畝稻田,大約2萬斤新米已全部訂購完畢。
眼下,滬郊大面積稻田綠油油長得正旺,而在老來青專業合作社1000余畝種植基地內,金燦燦的稻田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受夏日積溫影響,今年,老來青大米成熟時間相比去年延后了2天,畝產約在700斤左右。作為滬上“老字號”本地大米,老來青相比常規稻米提早月余上市,搶在中秋、國慶來臨前彌補九月新米空缺,被譽為“國慶稻”。老來青開鐮,已成為滬郊一大農事。
事實上,老來青大米自上世紀50年代就已風靡上海,口感香糯,一直是老來青大米的一大特色,也成為許多上海人記憶猶新的“兒時味道”。近些年,新近研發的第二代品種松香早粳相比第一代品種蘇滬香粳,在保留了原有優勢的基礎上,產量同比提高10%,上市時間也提早4~5天。2013年,老來青米業專業合作社獲70萬元科技資金支持,與市科委合作就“老來青”品種的提純復壯和品質提升做進一步研究。今年,試驗田第四代品種已表現出更強優勢。除了保有老來青特有米香之外,試驗品種皆具有抗條紋葉枯病等能力,并增有軟米基因,其中,部分試驗品種還表現出了更強的抗倒伏性,連同稻葉也香氣馥郁。通過分子標記技術,目前,老來青品種的選育和雜交過程,相比往年明顯縮短,預計明年可提交審定。
找回兒時的米香,一直以來,老來青吸引了滬上大批的忠實粉絲,其香糯口感很適合煮粥。煮飯時,香味滿屋,顆粒晶瑩,卻黏稠滑潤,入口即化,按照當地人習慣,用來煮泡飯,也仍然香味悠長,不會變硬結塊。至今,有不少“老回頭客”專程從市中心前往松江本地合作社門店購買,每年,約有四成銷量為老客戶所訂購,其中有六成老客戶來自市中心。